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55篇
  免费   965篇
公路运输   3072篇
综合类   4268篇
水路运输   2917篇
铁路运输   1399篇
综合运输   764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33篇
  2022年   346篇
  2021年   404篇
  2020年   433篇
  2019年   329篇
  2018年   363篇
  2017年   387篇
  2016年   385篇
  2015年   564篇
  2014年   812篇
  2013年   651篇
  2012年   1030篇
  2011年   970篇
  2010年   779篇
  2009年   725篇
  2008年   698篇
  2007年   891篇
  2006年   742篇
  2005年   454篇
  2004年   310篇
  2003年   226篇
  2002年   129篇
  2001年   162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深入了解干船坞气控卧倒门系统的动态特性,以便缩短坞门的设计周期,节约试验费用;运用机械系统动力学自动分析软件ADAMS,建立了干船坞气控卧倒门系统的动力学仿真模型。通过对仿真模型的运行表明:用所述的仿真模型研究干船坞气控卧倒坞门系统的动态特性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2.
针对当前战场电磁兼容难题,提出了基于动态频谱池管理的战场电磁兼容辅助决策模型,论述了战场电磁兼容辅助决策模型中关键的频谱感知、预测分析、频谱池分配与管理和辅助决策等模型,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3.
基于AR-EMD方法的扩展非平稳船舶运动极短期预报AR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准确的极短期预报技术能够提高对船舶摇荡运动敏感的海洋特种作业安全性和效率。自回归(auto-regressive,AR)预报模型由于其自适应性强、计算效率高而被广泛应用于船舶运动的极短期预报研究。但该模型基于平稳随机假设,因而在非平稳船舶运动的极短期预报中存在困难。针对非平稳船舶运动极短期预报,文章提出一种基于AR-EMD方法的扩展AR模型,称为EMD-AR预报模型。其中,AR-EMD方法是指在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的过程中,采用AR预报的方法处理端点效应问题。 EMD-AR预报模型将非平稳信号分解成若干平稳的固有模态函数分量及余项,然后对各个分量分别用AR模型预报,得到最终的预报结果,以此克服非平稳性对AR预报模型的影响。研究基于船舶试验数据将EMD-AR模型与线性AR模型、非线性支持向量机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预报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AR-EMD方法能够有效处理船舶运动非平稳性对AR预报模型的影响,提高该模型的预报精度,且EMD-AR模型预报性能较线性AR模型和非线性SVR模型更优。  相似文献   
174.
[1] 航空母舰发展的思考…朱英富,熊治国,胡玉龙(1)[2] 水面舰艇作战系统的回顾和展望…潘镜芙,董晓明(8)[3] 发展绿色舰船,抢占未来舰船发展制高点…马运义(13)[4] 舰船装备保障流程管理…朱石坚(19)[5] 高强度钢在潜艇应用中的若干重要问题综述…杨建明,张新宇,刘朝骏(27)[6] 水下爆炸气泡及其对结构毁伤研究综述…姚熊亮,刘文韬,张阿漫,刘云龙(36)[7] 舰艇抗爆抗冲击技术现状和发展途径…刘建湖,周心桃,潘建强,王海坤(46)[8] 流致噪声机理及预报方法研究综述…王春旭,吴崇健,陈乐佳,邱昌林,熊济时(57)[9] 我国舰船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研究进展…付立军,刘鲁锋,王刚,马凡,叶志浩,纪锋,刘路辉(72)[10] 石墨烯及其在金属防腐中应用的研究进展…龚佑宁,于连江,潘春旭(80)[11] 等离子体技术处理舰船固体废弃物的进展…吕东方,于开录,岳强(89)[12] 新概念穿梭艇自航模操控系统试验研究…王健,刘旌扬,魏成柱,李英辉,易宏(95)[13] 实验尺度无人水下滑翔机设计与试验…杨海,刘雁集,张凯(102)[14] 基于惯容器的机械振动被动控制系统传递特性分析…刘彦(108)[15] 基于数字样机的舰船维修性设计分析技术…方强,王松山,祝泓,张平(114)[16] 大型舰船物资转运瓶颈解析计算及分段优化方法…金迎村,宗砚,王皎(121)[17] 船舶纵向下水曲线直接计算法…林诗尧,孙江龙,曾荆州,解德(128)[18] 舰船集成冷媒水系统损害检测…徐新华,李伟光,谢军龙(135)[19] 《中国舰船研究》创刊10周年发展回顾及文献计量学分析…易基圣,喻菁,许建(143)  相似文献   
175.
燃气-蒸汽式弹射方式以其结构简单、温度适中、压力输出平稳等优点,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水下运载器的发射系统中,深入研究燃气-蒸汽式弹射装置的内流场对弹射装置的设计、改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采用3种不同仿真模型对燃气-蒸汽式弹射内弹道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对流场进行仿真计算时应同时引入汽化模型和组分输运模型,其仿真结果与实际情况更为相符.汽化模型对流场温度的影响比对压力和速度的影响更为明显.研究成果可为燃气-蒸汽式弹射装置的设计与改进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6.
水下容器开启过程中,海水快速灌入容器内,对载体的平衡产生较大的影响.采用Mixture多相流计算模型求解气液两相流场,网格更新方法采用域动分层法,对不同开启角度进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开启角度越小,容器底部压力和容器内部进水量波动越大,且峰值越大,随着开启角度的增大,两者波动范围有所减缓,研究成果可为水下容器总体设计、系统使用流程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7.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相关性模型的舰船系统级产品的测试性建模与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产品任务模型、相关性图示模型等,利用一阶相关性列矢量法求解产品的相关性数学模型,进而建立产品诊断树和进行测试性预计,并为优化产品诊断策略提供建议.同时,根据舰用燃气轮机滑油系统组成和任务特征,建立其典型任务模型并进行精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测试性建模、诊断树建立、测试性预计以及诊断策略优化等工作,为舰船系统级产品的测试性建模、分析和诊断策略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手段.  相似文献   
178.
为实现对全回转桨船操纵性的预报,根据船舶分离型运动模型的建模方法,考虑全回转桨在水平面上周转的灵活性与受力的特殊性,着重分析双桨受力,建立适用于全回转对转桨船模的MMG操纵运动数学模型;模拟船模进行PMM运动,求得水动力导数并采用四阶龙格-库塔法对操纵性常微分方程进行求解;对某工程船在静水中的回转运动和Z形操纵运动进行数值仿真预报,并将预报结果与自航模操纵性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者吻合度较高,验证了针对全回转对转桨船模所建立的船舶运动数学模型的有效性,可为全回转桨船的操纵性预报提供一种较为可靠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9.
目前,水力式升船机在国内外尚无投入实际运行,无实际设计、安装、运行经验可循。建立不同间隙比竖井与平衡重之间二维流固耦合数学模型,在非恒定流作用下,对不同间隙比时平衡重上升过程的水动力响应进行动态模拟。得出有利于该类升船机稳定运行的最优间隙比。  相似文献   
180.
Jin-Ru Yen 《Transportation》2000,27(1):149-164
Travel demand is derived from activities at the trip destination; therefore, media that have the potential to provide services previously only supported by transportation will have a chance to be chosen by passengers. The idea of telecommuting is considered the most promising substitute of work trips and thus a good strategy of transportation demand management. From a microeconomics perspective, demand for goods or services can be interpreted as a function of prices and generalized income. Therefore, telecommuting adoption is viewed as a trade-off among the prices of telecommuting itself, substitutes, and complements, as well as generalized income and situational constrains incurred by the employee. The underlying rationale is interpreted by elasticity analysis of aggregate telecommuting demand, based on an adoption model, with respect to various decision variabl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lasticity with respect to the price that the employee may incur in order to telecommute is the largest one, and the elasticity with respect to the living space at home is the second one. Additionally, all of the elasticities found in the group of employees currently commuting by private transportation are greater than the corresponding ones found in the group of transit riders. These findings are expected to hav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of transportation policies.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ne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