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4篇
  免费   42篇
公路运输   163篇
综合类   527篇
水路运输   220篇
铁路运输   211篇
综合运输   3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分析了25Hz站内相敏轨道电路叠加ZPW-2000A型移频电码化设备N+1 FS电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电路的修改方案,并在现场的实际设备中通过试验证明了其可行性,从而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HXD1C型机车牵引电机球铁端盖的结构特点。通过采用封闭式浇注系统、增加第二层内浇道,以及冒口配合冷铁的方式,从而有效的解决了铸件存在的夹渣、冷隔、缩松等缺陷,获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介绍了HXD1C型大功率电力机车抱轴箱组装的结构形式,详细分析了抱轴箱组装的工艺难点,并针对工艺难点提出了解决方案,以利于抱轴箱工艺的执行,对机车今后大修以及其它车型抱轴箱组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路基沉降预测是指导正确施工及运营期路基养护的一个重要因素.GM(1,1)模型及Logistic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路基最终沉降量的预测.基于组合预测的基本理论,结合GM(1,1)模型及Logistic模型的特点,提出了GM(1,1)-Logistic组合路基沉降预测模型,采用线性组合预测方法,以过去一段时间内组合预测误差平方和最小为原则来求2个预测模型的加权系数.结合工程实际监测数据的计算结果和分析表明,GM(1,1)-Logistic组合预测模型在预测精度上比单个模型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防控铁路甲型H1N1流感疫情传播,为规范有序地开展应急接种提供依据。方法按照知情同意、自愿、免费的原则,有计划分步对武汉铁路重点人群实施应急接种。结果共接种12 599人,接种率达89.76%,其中列车员接种9 020人,接种率达到92.79%,占总接种人数的71.59%;AEFI发生率为零,一般性不良反应发生12例,发生率为9.52/万。结论在铁路重点人群中进行甲型H1N1流感疫苗应急接种,安全可行,是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介绍了HXD1B型机车大螺栓的安装结构及其作用,对大螺栓的轴向工作载荷、预紧力、强度等进行计算和校核,比较了力矩法、测量螺栓伸长法、应变计法等三种不同的预紧力控制方法的优缺点,提出影响大螺栓预紧力控制的各种因素并进行分析,最终确定适用于大螺栓的预紧力及其相应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介绍了HXD1B型机车大螺栓的安装结构及其作用,对大螺栓的轴向工作载荷、预紧力、强度等进行计算和校核,比较了力矩法、测量螺栓伸长法、应变计法等三种不同的预紧力控制方法的优缺点,提出影响大螺栓预紧力控制的各种因素并进行分析,最终确定适用于大螺栓的预紧力及其相应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8.
对HXD1C型机车砂箱撑管进行观察,发现其破损的原因是砂子的冲蚀磨损。分析撑管破损的机理,得出结论:撑管最先破损的位置发生在砂子冲击角度为30°的地方。提出撑管的改进措施,改进后的撑管运用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9.
刘秋江  张晓元 《公路》2003,(2):76-79
通过对CARD/1系统在T型(Y型)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绘图上的二次开发,使T型(Y型)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设计绘图达到一体化。  相似文献   
20.
Pendyala  Ram M.  Bhat  Chandra R. 《Transportation》2004,31(4):429-456
The timing and duration of an activity episode are two important temporal aspects of activity-travel behavior. Understanding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variables would be useful in the development of activity-based travel demand modeling system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variables by considering two different causal structures – one structure in which time-of-day choice is determined first and influences duration and a second structure in which activity duration is determined first and affects time-of-day choice. These two structures are estimated within a discrete-continuous simultaneous equations framework employing a full-information 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ology that allows error covariance. The estimation is performed separately for commuter and non-commuter samples drawn from a 1996 household travel survey data set from the Tampa Bay area in Florida. The results of the model estimation effort show that the causal structure in which activity duration precedes or affects activity timing (time of day choice) performs better for the non-commuter sample. For the commuter sample, the findings were less conclusive with both causal structures offering equally good statistical measures of fit. In addition, for the commuter sample, all error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to be zero. These two findings suggest that time of day choice and activity episode duration are only loosely related for the commuter sample, possibly due to the relatively non-discretionary and inflexible work activity and tra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