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8篇
  免费   48篇
公路运输   328篇
综合类   372篇
水路运输   55篇
铁路运输   18篇
综合运输   13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n agent-based simulation approach that is capable of simulating the flow of passengers on board buses and at bus stops. The intention is that it will be applied during vehicle development to analyze how vehicle design affects passenger flow, and thus also how it affects system performance such as dwell time. In turn, this could aid the developers in making design decisions early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Besides introducing the simulation tool itself, the paper explores the realism of the data generated by the tool. A number of passenger flow experiments featuring a full-scale bus mockup and 50 participants were carried out. The setup of these experiments mirrored a number of ‘bus journeys’ (regarding vehicle design, number of passengers boarding/alighting at each stop and so on) that had previously been simulated using the simulation tool. When the data from the simulation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data from the passenger flow experiments, it could be concluded that the tool is indeed able to generate realistic passenger flows, although with some errors when a large number of passengers board/alight. The simulated dwell times were rationally affected by the tested bus layout aspects.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tool makes it possible to evaluate how variations in bus layouts affect passenger flow, providing data of sufficiently high quality to be useful in early phases of vehicle design.  相似文献   
42.
公路平面信号交叉口左转车道长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面交叉口作为道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水平的好坏对整个道路系统的安全和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来自不同方向的车流在此处合流、分流和交叉,其中频繁的左转车辆阻碍直行车流的行驶,降低了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增加了交叉口的延误,并增大交通事故率。如果合理设置左转车道能够有效地将左转车辆从直行车流中分离出来,减小车流速度方差,并降低追尾事故的发生;而左转车道,长度的设计是设置左转车道的关键元素,本文主要是针对信号交叉口选取适当的设计指标建立模型,并通过TSIS软件进行仿真分析,得出专用左转相位下的左转车道排队长度,进而计算出左转车道的设计长度。  相似文献   
43.
智能车辆安全辅助驾驶技术研究近况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论述了安全辅助驾驶技术的研究现状、研究的必要性以及研究进展。安全辅助驾驶技术包括车道偏离预警与保持、前方车辆探测及安全车距保持、行人检测、驾驶员行为监测、车辆运动控制与通讯等。分析了各种传感器的优缺点及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单一传感器不能很好地解决安全辅助驾驶技术可靠性和环境适应能力的要求,应结合激光雷达技术解决图像模糊问题,利用红外传感器增强机器视觉识别的可靠性,未来的安全辅助驾驶技术应该采取多种传感器融合的技术,结合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系统具有深度测量精确的特点,将极大的推动汽车安全辅助驾驶系统的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44.
客车车身试验模态分析及其在车身定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试验模态分析了解结构动特性的重要工具,介绍了客车车身的试验模态分析结果,并与国外同类型车身模态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对某客车车身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并评价了改进后车身的动态性能,使该型客车车身在短时间内定型。  相似文献   
45.
大客车车内噪声控制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6100型大客车的大量试验研究,认为在噪声控制标准中除对A声级测定结果应规定限值外,还应对整个噪声频带规定限值,以便较全面地改善车内噪声环境。根据该车的结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改善噪声及振动性的措施,经部分改进试验,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6.
单晓峰  王炜  王昊  徐上 《交通与计算机》2006,24(6):41-43,64
自行车是城市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研究自行车交通流的特性对于合理规划道路交通资源,提高白行车交通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白行车交通流与机动车交通流的不同特征,提出了以单位面积车道上车辆集散程度定义白行车交通流密度的新方法,并基于调查数据,研究了非拥挤状态下自行车交通流密度、车速和流率3个参数的相关性,发现非拥挤自行车流的速度总是分布在接近期望车速的范围内,且与流率、密度无关,而速度的离散程度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最后,分析了车道、宽度与交通流3个参数的相关性,并建立了相应的回归模型,模型可用于在给定自行车交通需求以及服务水平条件下自行车道的设计宽度。  相似文献   
47.
兼顾冷却、降噪要求的后置客车冷却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保证发动机冷却效果良好,且具有低噪声特性,围绕冷却系几个关键部位进行了降噪试验研究。进行了风扇的选型设计,对进风格栅、进风通道、后舱门进行了吸声降噪设计。采取措施后,客车的车外加速噪声下降了2~3dB(A),表明,兼顾冷却、降噪要求的该后置客车冷却系统设计可行。  相似文献   
48.
通过对传统乡镇汽车客运站场规模确定方法不足的分析,针对农村旅客运输特点,对乡镇汽车客运站的功能进行了定位,从农村客运站场网络体系优化出发,提出了协调法确定乡镇汽车客运站场规模,建立了相应的站场规模调整模型,并给出了计算步骤和相关参数的标定方法及部分推荐值。最后通过成都市青白江区的实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9.
余天洪  贾阳  王荣本  郭烈 《公路交通科技》2006,23(6):112-115,120
为了解决在道路路面材料不一致或光照不均匀情况下的车道标识线的识别和跟踪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熵最大化的图像分割可变形模板的车道标识线识别及跟踪方法.该方法结合了图像变窗口处理技术和基于熵最大化分割方法来实现对道路图像的理想分割,然后利用可变形模板匹配方法得到车道标识线参数,最后采用建立梯形感兴趣区域的方法实现对车道标识线的实时跟踪.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可靠性、鲁棒性和实时性.  相似文献   
50.
关于高架快速路车道宽度设置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高架快速路在设计速度、车辆组成和服务功能等方面都与高速公路和一般的城市道路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其车道宽度的设置也应有别于其他的道路。通过分析在上海高架路上采集的大量实测数据,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建立了速度和流量之间的关系模型,进而得到了不同车道宽度对应的通行能力值。在保证车辆安全行驶和不降低通行能力的前提下,推荐出高架快速路的最小车道宽度值,以节约土地资源,降低工程造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