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8篇
  免费   7篇
公路运输   44篇
综合类   380篇
水路运输   66篇
铁路运输   33篇
综合运输   2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31.
离体培养条件下神经生长因子对毛囊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神经生长因子 (nervegrowthfactor,NGF)对离体培养条件下的人头皮毛囊生长的影响。方法 在离体人头皮毛囊培养模型中 ,加入 10 0 μg·L -1的NGF ,测量毛囊长度的变化以及 2 4hDNA合成率。结果 目镜测微器观测 10 0 μg·L -1的NGF与 12 5mg·L-1的米诺地尔一样能明显地促进游离的人头皮毛囊生长 (P <0 .0 5 ) ,尤以前 8d较为明显 ;3 H TdR掺入检测的DNA合成率亦明显增高。结论  10 0 μg·L -1的NGF对游离的人头皮毛囊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32.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向分化及体外诱导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分离培养体系,进行骨向分化诱导,并将诱导的成骨细胞复合钛网体外成骨,为MSCs进一步的临床应用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骨髓MSCs,并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用诱导剂对MSCs向成骨细胞进行诱导分化,并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用扫描电镜观察骨向诱导后细胞复合钛网的情况。结果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成功分离获得了高纯度的骨髓MSCs。经骨向诱导后,ALP和矿化结节染色阳性。扫描电镜可观察到骨向诱导后细胞复合在钛网表面有矿化的基质沉积。结论成功建立了大鼠骨髓MSCs体外分离和培养体系,MSCs能够向成骨细胞分化,骨向诱导后细胞复合钛网体外有矿化的基质。  相似文献   
233.
早期人胚神经干细胞分布及分离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发育早期人胚脑神经干细胞的形态特征及其分布情况 ,并观察其体外生长分化特性。方法 计划生育流产的 6~ 12周胚胎大脑组织切片用vimentin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光镜观察。机械分离皮质细胞 ,用无血清培养基和含血清培养基进行悬浮和贴壁培养 ,分别用MAP2 、GFAP及GalC抗体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鉴定干细胞和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结果 发育早期大脑Vimentin阳性细胞分布广泛 ,细胞形态单一 ,多呈圆球形 ,体积较小。体外培养的大脑皮质细胞在培养的第 5~ 7天时 ,形成较多克隆 ,可多次传代 ;贴壁培养时细胞发生分化 ,分别为MAP2 、GFAP、GalC阳性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结论 胚胎发育早期大脑神经干细胞分布广泛 ,形态单一 ,皮质Vimentin阳性细胞数量多 ,便于分离 ,是最佳神经干细胞分离部位 ;人NSCs可以在体外增殖并发生多向分化  相似文献   
234.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GFP转染标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分离和培养方法,检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染MSCs的瞬时表达及转染效率。方法应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MSCs,贴壁法不断纯化,流式细胞仪检测2代细胞表面CD34、CD71和CD90的表达,然后用pEGFP-N3与Lipofectamine 2000不同浓度比例转染MSCs,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瞬时表达及转染效率。结果①原代MSCs多呈纺锤形或梭形,有聚集生长的倾向,多3~5个细胞成为一个集落。传代后,细胞变为形态均一的排列有序的成纤维细胞样,长梭形,胞浆突起较少,胞体轮廓不甚清晰,胞体也相对较大;②GFP转染后24 h即可见绿色荧光蛋白表达,72 h表达最强,此后逐渐减弱,到4周时仍可见少量表达;③转染效率与质粒和脂质体的浓度比例有关,1∶2到1∶3最高。结论利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法可以获得比较纯的MSCs;GFP转染是一种较好的MSCs标记方法。  相似文献   
235.
目的 建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树突状细胞 (DCs)体外无血清培养体系。方法 小牛血清 (FCS)、无血清 (SFM)及自体血清分别培养CML病人CD34 + 细胞或单个核细胞 (MNCs) ,以SCF、GM CSF、TNF α、IL 4 (A)与GM CSF、TNF α、IL 4 (B)两组不同的细胞因子作对照。结果 CML DCsHLA DR高表达 ,CD80、CD83和CD86表达比例不高 ,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能力不强。SFM同FCS体系相比无显著差异。 5例CML DCsPh染色体比例与培养前MNCsPh染色体比例基本吻合 ;同时以CML DCs同自身T细胞、自体Ph+ MNCs共孵育 ,测其杀伤率为 (38.5± 6 .5 ) %。结论 CML DCs携带Ph染色体 ,能刺激自体T细胞杀伤自身白血病细胞 ,但需进一步改善其功能。  相似文献   
236.
目的 建立一种体外分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的方法 ,诱导其表达软骨细胞表型。方法 抽取兔骨髓 ,经密度梯度离心和粘附分离得到MSCs。用生长因子诱导 ,观察细胞的增殖情况和软骨特异性基质的表达水平。结果 ①纤维粘连蛋白促进MSCs贴壁 ,可提高细胞分离率 ;②TGF β1 ,IGF Ⅰ和维生素C结合可促进MSCs增殖 ,表达软骨特异性的Ⅱ型前胶原mRNA和基质蛋白多糖成分。结论 ①密度梯度离心结合粘附分离可提高MSCs的分离效率。②TGF β1 ,IGF Ⅰ和维生素C结合诱导可促进MSCs增殖 ,表达软骨细胞表型  相似文献   
237.
用酶消化法获得大鼠皮肤肥大细胞,培养于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1d后,在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SP、SP+Ca2+或ConA,继续培养不同时间。用微孔滤膜迅速分离细胞和培养液,荧光法测定培养液中的组胺含量,计算组胺释放率。结果显示,SP和ConA均能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方式刺激体外培养的大鼠皮肤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并且SP的这种作用明显地受Ca2+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38.
本文报告了以抗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V)大鼠单克隆抗体(McAb)杂交瘤细胞系为模型,研究比较了用常规营养液添加培养法与静置细胞培养法(非添加培养)生产大鼠McAb的产量和滴度的效果。结果表明应用静置细胞培养法,McAb的产量明显高于添加细胞培养法2~3倍,抗体效价亦增加至少一个数量级,并且有简便易行、快速省时、减轻劳动强度和节省原材料的特点,值得试用。  相似文献   
239.
目的 研究碘对体外神经细胞生长发育的直接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体外新生大鼠皮层神经细胞培养法观察微量元素碘对神经细胞表达NSE、NGF和IGFR蛋白的影响。结果 ①高浓度碘能增加体外培养的神经细胞表达NSE蛋白 ;②碘在培养的 5、6、7d时NGF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 ;③中、高浓度的碘能显著增强体外培养的大鼠皮层神经细胞IGFR蛋白的表达。结论 碘可能是通过促进、增强NSE、NGF和IGFR蛋白的表达 ,进而直接作用于体外培养的神经细胞 ,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发育与分化  相似文献   
240.
In the two-step vitamin C fermentation process, its precursor 2-keto-L-gulonic acid was synthesized from L-sorbose by mixed culture of Gluconobacter oxydans and Bacillus megateriu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luconobacter oxydans and Bacillus megaterium remains unclear and it is a challenge to mathematically model the mixed growth of these two strains. The Monod-type equations were previously proposed to describe the coupled growth of Gluconobacter oxydans and Bacillus megaterium. However, in this study, we modeled the interaction of these two strains in a macroscopic view by introducing the population theory. Taking account of the fact that the density or concentration of Gluconobacter oxydans or Bacillus megaterium was hardly to measure accurately in the mixed culture broth, the data of concentrations of the substrate and product were used to indirectly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se two strains. Three batch experiments were used to validate our model. And according to the values of identified parameters, the typ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Gluconobacter oxydans and Bacillus megaterium was concluded to be predation, where Gluconobacter oxydans was predator, and Bacillus megaterium was pre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