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3篇
  免费   22篇
公路运输   48篇
综合类   73篇
水路运输   42篇
铁路运输   716篇
综合运输   11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A combined finite-element boundary-element method is presented in detail to calculate the dynamic interaction of the railway track and the underlying soil. A number of results are shown for ballasted and slab track, demonstrat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stiffness of the soil and the rail pads on the vertical compliance of the track. The compliance of the track is combined with a simple model of the vehicle giving the transfer function of vehicle-track interaction. An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is achieved by harmonic and impulse excitation with and without static (train-) load and by combined measurements of train-track-soil interaction. A clear vehicle-track resonance is found for the slab track with elastic rail pads and for higher frequencies at highspeed traffic, the dynamic axle loads due to sleeper passage are reduced.  相似文献   
102.
针对杭黄高铁建德东站站场地形地貌复杂,桥墩高度变化大,18种现浇非标准箱梁型式各异,支架搭设、拆除、周转施工组织难度大,提出采用Revit建立支架贝雷梁BIM模型进行三维审查细化支架布置方案,三维技术交底,工程材料数量提取,虚拟推演施工过程,4D施工进度动态控制,材料周转方案优化,采用Midas.civil进行力学分析计算,优化支架设计方案,确保支架布置形式合理,支架结构安全稳定,为实现支架施工过程的安全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成本控制提供了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3.
城市高架轨道交通景观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目前国内对于城市高架轨道景观评价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成熟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为此需首要建立一套较为客观、简捷、实用,又能得到专家和公众认同的景观评价体系。研究方法:本文选用“目标—指标层次结构”模式,就是AHP层次分析方法,从动态景观和静态景观2个方面去构建城市高架轨道交通景观评价体系,并以重庆轻轨2号线中的2个有代表性的区段景观,对该体系进行验证。研究结论:经实例验证,本文建立的城市高架轨道交通景观评价体系能够具体体现出高架轨道景观的差异性,并能反映具体差异点及差异程度。可明确量化地反映高架轨道交通的景观评价等级和其中单项指标的景观等级,并具有可比性,其结果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城市高架轨道交通景观的实际情况,方法简单易行,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4.
高速列车机车车辆的牵引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采用感应电动机作为牵引电动机时,牵引与电制动特性不仅取决于感应电动机的参数,还取决于逆变器的性能。由于逆变器无法将直流转换为一个理想的交流值,必须考虑谐波的产生以及类似问题。分析认为高速列车最显著的变化是彻底减小了运行阻力。500系新干线列车的运行阻力约是0系的一半。最新的新干线列车以300km·h-1速度运行,却比0系新干线列车甚至其他国家的高速列车耗能少。  相似文献   
105.
隧道检测系统及其在韩国高速铁路隧道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韩国高速铁路隧道安装的健康监测系统,提出基于检测数据诊断隧道衬砌可能破损的新系统识别方法。引入逆算法,即根据已知的形变数据和混凝土衬砌恒载,估计破损的程度和位置。对以刚度均减和裂缝概念为基础建立的两种模型进行效果和优劣比较。对理想化的隧道结构进行数学分析,并用检测数据中常用的白噪声对模型进行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刚度均减方法的模型1对白噪声相对不敏感,而以裂缝概念为基础的模型2由于受刚度减小的影响很小,易于现场应用。  相似文献   
106.
模拟钢轨焊接及焊后热处理工况,采用热膨胀方法分别测定UIC900A及U75V钢轨钢的连续冷转变曲线(CCT曲线)。通过对UIC900A及U75V钢轨钢连续冷却特性的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当模拟焊接的奥氏体化温度为1 300℃和冷却速度小于1.5℃.s-1时,这2种钢轨钢的组织均为珠光体,并且在正常情况下焊接后直接空冷也都不会出现马氏体组织,这时UIC900A和U75V钢轨钢的硬度分别达到329 HV和354 HV;当模拟焊后热处理的奥氏体化温度为900℃和冷却速度为0.5℃.s-1时,这2种钢轨钢的硬度均为300 HV左右。UIC900A钢轨钢可直接空冷,U75V钢轨钢则需用冷却速度为1~2℃.s-1的喷风软淬火,以使其硬度达到320~350 HV左右。  相似文献   
107.
系统地描述和分析总结了JR东日本的新干线信号通信设备的维修管理体制.对维修管理系统的管理对象、组织结构、主要任务,以及信号通信系统的中央信息监视系统和维修作业管理系统进行了充分的说明,对我国客运专线的综合维修管理体制的建设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8.
针对铁路在提速和高速发展中碰到的车辆—轨道系统的结构磨损加剧、关键部件疲劳破坏和噪声等问题,提出必须进行车辆—轨道系统高中低频范围的动力学模型研究。根据激扰的差异及其波长范围,针对车辆—轨道系统动力学在低频、中频和高频3个范围内存在问题的性质,建立符合研究要求的车辆模型、轨道模型和轮轨接触模型,并采用合理的数学方法求解。认为以车辆—轨道系统的频率特征为基础,进行完整的车辆—轨道系统动力学研究,可以有效研究车辆—轨道系统的短时动力学和长期行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9.
津滨轻轨常用跨度桥梁结构型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津滨轻轨工程近 40km采用高架桥梁 ,选定合理的桥梁结构型式至关重要。根据工程及现场的实际情况 ,明确桥型选择原则 ,同时提出 7种桥型结构 ,分别论述其各自的技术特点 ;并结合地基基础实际情况 ,全面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提出推荐的桥梁结构类型  相似文献   
110.
The impact of high-speed technology on railway deman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estimates a passenger railway demand function to analyse effects arising from the introduction and use of high-speed technologies. The paper reports estimates of demand elasticities with respect to price, income, quality of service and a range of exogenous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ravel time savings from conventional high-speed technology have a larger impact on passenger demand than tilting train technology. The introduction of conventional high-speed technology is associated with an 8% increase in passenger railway demand. Increasing the use of either type of high-speed technology appears to induce small positive effects on demand beyond those obtained from usual traffic density increases on non-high-speed existing technology.
Daniel J. Graham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

Antonio Couto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in the Faculty of Engineering (FEUP) at the University of Porto. He received his PhD from FEUP in 2005 having completed a thesis in railway transport economics.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issues related to transport economics and infrastructures. Daniel J. Graham   is a Reader in the Centre for Transport Studies at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He specialises in the economics of transport, focusing in particular on modelling the implications of transport provision and accessibility for productivity and economic grow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