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2篇
  免费   19篇
公路运输   85篇
综合类   142篇
水路运输   77篇
铁路运输   47篇
综合运输   2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简要介绍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特点,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正截面抗弯强度计算时,推荐应用等效塑性区方法计算极限应力,为应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技术提供了一个理论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2.
苏州市轨道交通发展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苏州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概况和特点,从近期和远期目标着眼,对苏州轨道交通发展进行了思考与分析, 提出了与苏州城市发展、经济发展与总体交通发展相适应的轨道交通发展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43.
利用美国ANSYS公司结构分析软件,对黄海牌某型城市客车车身骨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指出了该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44.
港口助航信息实时共享发布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寿桂  翁跃宗 《中国航海》2006,(1):34-37,81
通过对港口助航信息数据内容以及数据共享发布组织模式的研究,运用WEBGIS技术,构建了以符合国际IHO-S57标准电子海图规范为基础数据、可叠加各种实时助航信息、运行于互联网上的港口助航信息实时共享发布系统。该系统为进出港船舶在最短时间内获取发布的港口助航信息提供了方便,增进了船舶航行安全。  相似文献   
45.
在对高强轻质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力学特性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以某铁路旅客站房为例,运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对C40、LC40两种材料的混凝土框架进行动力特性和地震作用反应谱对比分析。首次进行1∶5比例的两层两跨高强轻质混凝土框架模型的缩尺试验,对框架的破坏机制、延性及恢复力特性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其研究结论表明:高强轻质混凝土框架具有良好的滞回特性和耗能能力,可满足地震区抗震性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46.
该文介绍了厦漳大桥南汊主桥23#过渡墩钢吊箱龙骨回收的施工方法。着重阐述了采用此方法的结构设计,以及注意事项等。  相似文献   
47.
针对骨架密实结构水泥稳定碎石中粗集料含量多引起的易离析、压实成型困难问题,通过分析和研究,提出提高混合料抗离析能力的方法,同时给出了在生产、运输和摊铺阶段减少混合料离析的措施;根据不同压实机械的特点,提出了压实机械的合理组合方式,并对骨架密实结构水泥稳定碎石大厚度成型方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8.
郑英  吴伶  赵德玉  王领元  陈建 《水运工程》2012,(11):127-132
通过水槽试验,研究四面六边透水框架护滩结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实施四面六边透水框架防护后,河底流速有明显减小,四面六边透水框架具有透水、消能、减小近底流速、局部改善水流流态的作用,从而有可能将近底流速降至不冲流速以下,甚至于使河床产生淤积.与传统护滩工程相比,四面六边透水框架能有效地避免实体护岸工程基础容易被淘刷而影响自身稳定问题,且适应河床地形变化能力强,不需要地基处理,不需要护底,直接抛投于床面,自身稳定,施工简单,成本低,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49.
随着纯电动汽车的普及,电动汽车充电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及稳定性关乎整车的安全性,车辆在充电过程中出现充电异常的情况,应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某纯电动汽车在点火锁处于关闭状态下直流充电异常的案例,结合整车控制通信架构讲述该纯电动汽车快充系统无法充电的异常原因分析及排除过程,为电动汽车从业者提供一些整车通信网络架构设计思路和充电异常的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50.
混合式教学是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混合式教学的优势以达到提升课程质量的目的。文章以《汽车测试技术》课程为例,对课程混合式教学的设计与实践进行了探索,分析了实施效果,进而总结了教学反思,旨在指导课程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同时为同类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