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58篇 |
免费 | 160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1420篇 |
综合类 | 849篇 |
水路运输 | 1054篇 |
铁路运输 | 1037篇 |
综合运输 | 15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2篇 |
2023年 | 149篇 |
2022年 | 147篇 |
2021年 | 184篇 |
2020年 | 127篇 |
2019年 | 100篇 |
2018年 | 62篇 |
2017年 | 84篇 |
2016年 | 69篇 |
2015年 | 148篇 |
2014年 | 254篇 |
2013年 | 195篇 |
2012年 | 275篇 |
2011年 | 245篇 |
2010年 | 284篇 |
2009年 | 275篇 |
2008年 | 301篇 |
2007年 | 210篇 |
2006年 | 238篇 |
2005年 | 206篇 |
2004年 | 174篇 |
2003年 | 207篇 |
2002年 | 125篇 |
2001年 | 108篇 |
2000年 | 86篇 |
1999年 | 54篇 |
1998年 | 52篇 |
1997年 | 28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51.
某岩石隧道与采石场距离较近,对采石场爆破引起的地震波对隧道安全的影响进行研究。在隧道内壁边墙及拱顶布置测点,采用振动速度传感器测试爆破地震波速度,研究隧道内与隧道外振速传播关系。在地表采石场与隧道顶部之间平行隧道方向和垂直隧道方向布置两条测线,以测试振动速度与炸药量和距离的关系。测试结果分析表明,在现有作业条件下,爆破振动对隧道的影响在国家安全标准之内。分析得到的振速随炸药量和距离的衰减关系对爆破作业合理选用爆破参数提供了依据,据此提出了控制作业范围、一次起爆药量和采石场向下超挖量的控制值。 相似文献
852.
提出并完成了一种将FPGA应用于升压式静止无功发生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该设计充分利用了FPGA在并行运算和数据处理方面的优势,将FPGA应用于控制软件的底层计算,从而减轻了多通道高精度运算给DSP带来的性能负担,同时也改善了无功补偿设备的补偿效果。方案的可行性已经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853.
在论述供电段现场物资管理现状、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建立现场物资管理信息共享平台的方式来提高物资管理水平和信息化程度的思路。 相似文献
854.
针对地铁建设过程中对监控系统的控制逻辑部分规划较少的问题,结合地铁工程实例,将控制逻辑与工程特点、系统特点和运营部门实际需求进行结合,对设备监控系统的控制逻辑部分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855.
针对运营列车通过隧道时引起近接建筑物地面振动进行了现场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了功率谱、Z振级及1/3倍频程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围岩-隧道-轨道结构振动模型,对运营列车引起的建筑物振动进行了计算分析。结合实测与计算结果,对近接建筑物的振动特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列车以速度300 km/h通过隧道时,地面振动功率谱主频白天集中在33.0 Hz左右,夜间集中在42.7 Hz左右,夜间的主频比白天大;地面各测点处Z振级的总体趋势是先波动式上升,再平缓波动,后逐渐波动式下降,地面Z振级主要集中在20~80 dB;1/3倍频程分频最大振级白天位于48.4~60.8 dB,夜间位于47.4~59.4 dB;列车通过隧道时基础处振动速度峰值整体呈波浪形分布,引起的地面振动速度小于0.045 mm/s,小于规范限值要求,对建筑物基础以及人体舒适度的影响较小;在缺乏大量实测结果的条件下,结合小样本实测结果,采用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振动响应评价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56.
857.
在分析西韩城际铁路沿线黄土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选取代表性场地开展现场试坑浸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场地实测最大自重湿陷量为46 mm,仅为室内压缩试验计算值的0.23倍;湿陷土层厚度15 m,除Q;黄土全部具有湿陷性外,Q;上部黄土亦具有湿陷性;地表水自然入渗深度超过50 m,浸润角约为40°,浸润范围约为浸水试坑直径的1.7倍。对现场实测值和室内计算值差异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得出在黄土结构未完全破坏之前,发生过湿陷的土体在特定条件下还有可能再次湿陷的结论。 相似文献
858.
深埋引水隧洞突泥突水洞段注浆固结圈与初期支护结构作为协同承载结构,其荷载分担与变形控制对结构和施工安全有重要作用。为研究深埋引水隧洞突涌洞段围岩与支护体系稳定性,以滇中引水狮子山隧洞为工程依托,通过现场对围岩-支护监控量测与第二层型钢拱架受力监测,结合施工工况动态分析围岩-支护体系受力与变形,研究总结突涌段施工变形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结论:(1)深埋隧洞突涌洞段拱顶累计沉降17.4 mm,达预留值的17%左右;拱肩、拱腰累计收敛106.6 mm、98.1 mm,达预留值100%左右。(2)突涌洞段理论预测极限位移150 mm;现场监测评价设定阈值uo=100 mm,当达到2/3时,应采取加强措施。(3)最佳开挖方法为微台阶法。各级台阶长度控制在3 m左右,按“快挖、快支、快封闭”原则组织施工。(4)超前预支护管棚结构起到提高固结体刚度作用,较固结体提高约13倍。(5)双层支护结构强度、刚度增加,承载能力明显提高,施工安全性也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859.
京张高铁八达岭长城地下站站内气流流通路径复杂,内部的热压风作用明显,且当列车高速越行通过车站时,引起的活塞风会影响乘客的舒适性及站内空调系统的运行.对京张高铁冬季运营初期长城站站内各处的速度和温度进行了现场实测,分析站内气流流动和温度分布规律.实测结果表明:冬季站内外温差大,且隧道埋深较深,热压作用强,流经车站内的风为... 相似文献
860.
为认识低净空桥梁下部积沙形成机理、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构建欧拉双流体非稳态模型,对桥梁周围风沙流的运动特征进行数值模拟,并与现场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现场实测数据与模拟结果基本一致,所建数值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梁体周围的风沙流运动特征;T梁迎风侧和背风侧一定范围内位于风积区,而梁体正下方则位于风蚀区;T梁周围积沙主要集中在梁体迎风侧和背风侧,但在单一风向环境下前者积沙量大于后者,且积沙量随时间的推移呈递增趋势;气流速度的衰减是T梁迎风侧和背风侧积沙的主要原因,而腹板间气流的绕流是梁底形成少许积沙的可能原因;T梁周围的积沙量与梁底净空密切相关,且随着净空增大呈递减趋势,建议风沙地区的梁底净空不宜小于5.0 m;同等条件下,箱梁周围的积沙速率明显小于T梁,风沙危害严重地区的低净空桥梁考虑采用箱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