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10篇
公路运输   38篇
综合类   36篇
水路运输   25篇
铁路运输   64篇
综合运输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对修正B31G方法进行了简要回顾.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带有交叠缺陷的腐蚀管线的剩余强度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分析中考虑了材料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得出了腐蚀区应力随载荷变化的历程曲线,以及腐蚀区尺寸对剩余强度的影响,并对模型的失效压力进行了预测.将预测结果与工业上使用最广泛的B31G准则预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证明用此方法对腐蚀管线的剩余强度进行评估是可行的,并且得到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92.
王健  余政峰 《公路交通科技》2007,24(10):146-149
针对物流中心的选址问题,在分析传统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综合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提出一种主客观评价相结合、模糊技术与决策方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动态评价方法。该方法首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对费用指标通过成本模型的启发式算法进行求解,同时结合专家组的定性评价;而在权重的确定上,以G1法确定主观权重,熵值法确定客观权重,并将主、客观方法得到的权重进行集成。从而,既可避免人为的主观能动性,又能对专家意见给予足够的认识。接着,在此基础上,借助指标满意度对定性和定量指标进行综合得到某一阶段的评价结果,最后对各阶段评价结果进行线性叠加来来解决物流中心选址这类多阶段多指标决策问题。  相似文献   
93.
胡新和  杨博雄 《船电技术》2010,30(11):21-24
目前3G网络提供无线定位服务功能,但其定位精度有限。本文提出了以3G无线定位配合GNS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来进行位置服务的多模态联合定位技术,详细地介绍了这种定位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网络结构,研究了其通信流程以及定位算法,能为高精度无线定位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
基于3G技术的船舶远程监测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常规的基于GSM和GPRS的无线通信技术由于其传输速度问题,在内河船舶远程监测上的应用受到限制.结合正在推广的3G技术,将其很好地应用到船舶的远程监控系统中,解决了目前基于GSM和GPRS无线信息传输所存在的传输量不足的缺点.介绍了基于3G的船舶远程监测和故障诊断系统的总体结构、船用TD-SCDMA系统的构成、TD-SCDMA信道的估计、上下行链路容量的估测以及软件的设计,这也使图像和声音这些反映船舶营运状态的重要信息真正应用到船舶远程监测系统中,极大地提高了船舶监测及故障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5.
林华  韩伟 《中国海事》2009,(12):49-51
文中主要阐述了海事移动CCTV所采用的各种无线技术特点及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96.
针对铁路防洪防汛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当前研究现状,立足于铁路防洪防汛监控的基础建设,围绕以降本增效、促安全保财产的宗旨,提出基于5G的物联网铁路防洪防汛监控系统。该系统利用5G网络的高速率、大容量、低功耗、低时延等优点,解决铁路防洪防汛相关的运行安全问题,促进铁路产业的智能化与节约资源化发展。  相似文献   
97.
第5代移动通信(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5G)技术具有超大带宽、超低时延和超多连接等特性,将其与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高精度定位等关键技术高效融合,能加速推动航运业的信息化、智慧化发展。对此,分析5G的关键技术特征和产业链价值,论述5G等关键技术在智慧航运、智慧物流、智慧港口、智能制造和智慧金融等5大领域的创新趋势应用。在此基础上,提出全球航运企业运用5G促进自身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8.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施工点多、分布范围广,施工过程中产生海量的各种数据,当前基于3 G、4 G技术的远程施工监控系统存在传输容量受限、计算能力差和实时性不强等问题,不能适应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快速发展的局面。分析了构建基于5 G技术的轨道交通智慧化工点监控系统的重要性,介绍了该系统的系统架构、5 G传输网络架构和各模块功能。该系统采用多层次、多节点结构的分布式智慧化工点监控系统方案,采用深度学习技术加强计算环节,采用5 G技术实现工点间数据传输,支持大容量超高清视频数据实时传输,可实时分析工点监控数据,能够准确预测风险,提高了管理效率和应急处置能力。在广州地铁的试点应用效果表明,该系统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多线路、多工点并行操作的需求。  相似文献   
99.
王付财 《汽车电器》2012,(2):31-32,35
介绍东风EQ1118G型柴油运输车起动系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分析导致起动机不运转故障的原因,总结诊断排除此故障的程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0.
Utility controlled-charging (UCC) of 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PEVs) could potentially align vehicle charging with the availability of intermittent, renewable electricity sources. We investigated the case of a nightly charging program where the electric utility can control home PEV charging. To explore consumer acceptance of this form of UCC, we implemented a web-based survey of new vehicle buyers in Canada (n = 1470). The survey assessed interest in PEVs, explained UCC, and elicited openness to UCC through attitudinal questions and a stated choice experiment. We find potential for UCC support among one-half to two-thirds of respondents interested in purchasing a PEV, depending on the scenario. However, some respondents express concerns with privacy and loss of control. To quantify preferences for UCC, we estimated a latent class choice model where respondents chose between different PEV charging programs. The model identified four distinct respondent segments (or classes) that vary in their acceptance of UCC, as well as their valuation of renewable electricity, saving money on their electrical bill, and undergoing charging inconvenience. The overall sample was more sensitive to cost incentives than to renewable incentives, where cost-based UCC programs garnered 63–78% enrollment while renewable-based programs garnered only 49–59% enrollment. Overall, we observe the potential for widespread acceptance of UCC programs among Canadian PEV buyers, but program design and deployment will need to carefully acknowledge the various motivations and concerns of different vehicle buyer seg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