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篇
  免费   14篇
公路运输   69篇
综合类   55篇
水路运输   83篇
铁路运输   84篇
综合运输   55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文探讨了列车自动运行系统(ATO,Automatic Train Operation)中的列车自动运行速度曲线的优化问题.根据ATO控制指标的要求,建立了包含速度防护、舒适度、节能、精确停车等多个目标的列车运行控制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对列车自动运行控制策略进行优化,验证和仿真了优化后的速度曲线,直观反映了列车自动运行的安全性,舒适性,高效性和停车精度等性能提高情况.  相似文献   
62.
基于海浪干扰滤波器的UUV近水面深度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UUV在近水面航行过程中海浪波动对深度计测量造成较大干扰进而影响深度控制效果的问题,设计一种带有海浪干扰滤波器的UUV深度控制方法。分析UUV海试中深度控制性能,选取合适的参数设计海浪干扰滤波器并验证了其滤波效果。考虑到PID控制器参数选择难的问题,采用遗传算法对其控制参数实现在线自整定。最后将实时海浪加入到UUV深度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实验,并将仿真结果与海试数据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有效的抑制海浪干扰,改善UUV近水面深度控制效果,具有一定的工程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3.
常涛  张永林 《船舶工程》2015,37(9):68-71
基于某型号水下机器人水平面线性化模型,针对水下机器人系统存在的多种不确定因素,工作环境复杂多变的问题,采用混合灵敏度法设计水下机器人航向鲁棒控制器。在设计中,通过罚函数小生境遗传适应度值作为桥梁建立起遗传寻优与混合灵敏度参数之间的关系,构成多目标优化问题寻优加权函数。实验结果表明,所用方法可在保证系统较强鲁棒性的同时,又能兼顾时域指标和混合灵敏度加权函数频域要求,获得综合性能指标最优的鲁棒控制器,控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4.
针对分布式内存数据库和传统关系型数据库的差异,介绍内存数据库在互联网余票查询业务中的应用,结合互联网售票系统的业务流程,阐述了内存数据库在数据同步、查询业务的解决方案,论述了数据切分、存储、传输、动态扩展等关键技术,为内存数据库在客票系统中的广泛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5.
本文介绍一种基于DGPS、地面仿真平台和应答器定位的组合定位技术,该技术提高了DGPS的定位精度.提出一种里程平滑算法,改善了DGPS在不利环境条件下的应用,现场试验证明该组合定位系统能够提高列车定位的精度、连续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66.
渭北盆缘是陕西省除西安市外的第二大地裂缝密集区,地裂缝广泛分布,地裂缝灾害较为严重。新建银西铁路穿越该地裂缝地区,对线路通过的渭北盆缘地裂缝发育特征及成因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得出该区地裂缝分布密集且其活动具有垂直差异性、水平张裂性、强度南北差异性等特征,对不同成因的地裂缝进行分类分析并提出合理的绕避与防治措施,为铁路的建设及防治工程提供了更详尽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7.
侯倜  张志英 《船舶工程》2012,34(1):60-64
水火弯板是目前船舶建造中普遍采用的曲型外板加工方法,由于机理复杂,其加工过程参数确定往往依赖于工人的加工经验,难以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文章提出基于遗传算法(GA)和支持向量机(SVM)的水火弯板焰道布置优化方法,以成形曲面和设计曲面之间的形状误差最小为优化目标,将焰道布置优化问题分解成计算最小形状误差和搜寻最佳匹配位置两个问题,并分别运用嵌套GA和SVM来实现这两个问题的求解。实例验证表明该方法能快速高效确定最优的加热线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68.
基于遗传算法的舰船航速模糊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庆军  谢成祥 《船舶工程》1999,(6):13-15,23
研究并建立了舰船航速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将模糊控制理论应用到该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舰船航速模糊控制新方法。该方法较常规的模糊控制具有更优的控制性能,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69.
A hybrid algorithm for the delay constrained least cost path problem is proposed through combination of single(mixed)metric approach and genetic algorithm.Compared with the known genetic algorithm for the same problem,the new algorithm adopts integral coding scheme and new genetic operator,which reduces the search space and improves the efficiency of genetic operation.Meanwhile,the single(mixed)approach accelerates the convergence speed.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can find near-optimal even optimal solutions within moderate numbers of generations.  相似文献   
70.
    
A driver is one of the main components in a transportation system that influences the effectiveness of any active demand management (ADM) strategies. As such, the understanding on driver behavior and their travel choice is crucial to ensure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ADM strategies in alleviating traffic congestion, especially in city centres.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traffic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via traffic images on driver travel choice and decision. A relationship of driver travel choice with respect to their perceived congestion level is developed by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of genetic algorithm–fuzzy logic, being a new attempt in driver behavior modeling. Results show that drivers consider changing their travel choice when the perceived congestion level is medium, in which changing departure time and diverting to alternative roads are two popular choices. If traffic congestion escalates further, drivers are likely to cancel their trip. Shifting to public transport system is the least likely choice for drivers in an auto-dependent city. These findings are important and useful to engineers as they are required to fully understand driver (user) sensitivity to traffic conditions so that relevant active travel dem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could be implemented successfully. In addition, engineers could use the relationships established in this study to predict drivers’ response under various traffic conditions when carrying out modeling and impact stud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