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1篇
公路运输   23篇
综合类   16篇
水路运输   17篇
铁路运输   44篇
综合运输   31篇
  2024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冯湛青 《中国水运》2006,6(12):208-211
过度的竞争会削弱双方的力量,合作则可以开创双赢的局面。在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扩大、经济持续增长、港口运输业高速发展的今天,长三角港口之间的关系也应该表现为竞争与合作并存,并以合作为主流。  相似文献   
52.
为了解支座摩阻效应对长联大跨连续梁桥地震反应的影响,并得出可应用于工程的相应简化计算方法,以处于高烈度区的某铁路大跨长联连续梁为工程背景,按照不计与计入活动支座摩阻效应两种工况,利用Midas/Civil软件建立结构的三维空间杆件模型,并选用软件中的两种双线性理想弹塑性单元模拟支座的摩阻,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对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下的地震反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对于这种设置1个固定墩的大跨长联连续梁结构,是否计入活动墩的支座摩阻效应对固定墩的设计影响很大,设计中需要考虑活动墩的支座摩阻。对于此类结构采用反应谱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抗震计算时,活动墩顶的水平地震力可以直接用支座承受的竖向力乘以给定的支座摩阻系数,固定墩顶的水平力用反应谱计算值减掉活动墩水平摩擦力之和的0.8倍,可以满足工程设计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53.
分析一次性坩埚所选的原沙、树脂砂和粘结剂等原料的参数。研究树脂砂的强度、发气量、表面稳定性、耐热性等性能,保证树脂砂的适用性。使用成型的树脂自硬砂一次性坩埚进行焊接,焊接接头的硬度平均为288HB,力学性能主要参数Rm为790MPa,静弯平均为1500kN。根据TB/T1632 91要求对焊接接头的硬度、力学性能、静弯强度进行试验。分析焊接接头夹杂物情况和焊缝金相组织形貌,并与使用镁质坩埚的情况进行对比。试验结果显示,研制的一次性坩埚可以满足铝热焊接使用。  相似文献   
54.
大跨度板桁加劲梁桥的抗风研究需建立全桥模型分析桥梁的动力特性,针对全桥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单元数多,计算费时等特点,基于桁架和正交异性板的连续化等效板厚公式,将板桁加劲梁的正交异性板简化为桁架,使其成为空间桁架结构。为了保证空间桁架的力学性能与板桁加劲梁等效,分别确定桁架各杆件的截面特性,形成新的简化建模方法。最后以主跨跨径为1 386 m的某板桁加劲梁悬索桥为例,分别建立精细化模型和简化模型,通过分析动力特性对简化建模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精细化模型与简化模型的自振频率吻合良好,简化建模方法能满足动力特性的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55.
朔黄铁路LTE系统是全球第一个重载铁路LTE系统,在LTE基础上进行大量的研究和改造,并开发了应用业务系统.对该系统进行了介绍,并进行了系统容量分析,希望对以后重载铁路及高速铁路LTE系统的建设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6.
高架车站是一种"站桥合一"的结构,它既是建筑,也是轨道交通结构的一部分。对于独柱长悬臂高架车站而言,其结构抗震冗余度低,抗震分析尤为重要。钢-混凝土组合独柱车站结构是一种新型结构体系,其构件尺寸小,自重轻,有更强的抗震变形能力,它在地震作用下的具体表现值得研究。民用建筑设计规范和城市轨道交通设计规范对高架车站计算中的基础模拟有不同规定,有必要对不同基础模拟方式下的抗震分析结果进行探讨。通过具体的工程实例,建立多个比较分析模型,分析不同基础模拟方式之间的计算结果差异,给出设计建议。其一,由于独柱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需要特别关注边部构件的设计;其二,基于独柱结构的特殊性,设计应考虑桩土共同作用,对于土弹簧的不同取值应进行包络设计;其三,对于独柱结构的主要构件应进行抗震性能化设计,独柱墩的性能目标建议为大震斜截面弹性、正截面不屈服。  相似文献   
57.
This paper describes a comprehensive panel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at household level, including detailed travel behaviour variables and comprehensive in-home and out-of-home activities, individual cognitive habits and affective behaviours, the rate of physical activity, as well as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QoL) information in the Bandung Metropolitan Area (BMA) of Indonesia. To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attempt to collect an individual’s activity diary over an extended period as it captures the multi-tasking activities and multidisciplinary factors that underlie individual activity-travel patterns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Preliminary analyses of the collected data indicate that different beliefs, anticipated emotions, support and attachment to motorised mode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 with different groups of occupation, gender, age, activity participation, multi-tasking activities, and physical health, but not with different social and mental health. This finding highlights the reason why implementing car reduction policies in Indonesia, without breaking or changing the individual’s habits and influencing his/her attitudes have not been fruitful.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endorsing more physical activities may result in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individual’s motorised mode use, whilst individuals who demonstrate a tendency to use their spare time on social activities tend to have better social health conditions. Furthermore, undertaking multi-tasking out-of-home discretionary activities positively correlates with better physical health. All these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properly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ng the complex mechanisms that underlie these fundamental factors that shape individual daily activity-travel patter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is type of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is needed to design better transport policies that will not only promote better transport conditions, but also a healthier society with a better quality of life.  相似文献   
58.
《高速公路连续长下坡路段安全评价与整治措施研究》项目针对山区公路连续长下坡路段事故率高、伤亡率大、交通安全设施设置针对性不强等问题,通过大量事故调研及资料调查,采用汽车行驶动力学、仿真计算等技术手段对长下坡路段的安全水平评价方法等内容进行系统研究。文章着重介绍了该项目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相似文献   
59.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