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73篇
  免费   683篇
公路运输   3866篇
综合类   3304篇
水路运输   2508篇
铁路运输   1672篇
综合运输   406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174篇
  2021年   309篇
  2020年   369篇
  2019年   255篇
  2018年   202篇
  2017年   264篇
  2016年   234篇
  2015年   402篇
  2014年   829篇
  2013年   647篇
  2012年   955篇
  2011年   1080篇
  2010年   816篇
  2009年   743篇
  2008年   748篇
  2007年   980篇
  2006年   848篇
  2005年   523篇
  2004年   321篇
  2003年   192篇
  2002年   129篇
  2001年   132篇
  2000年   104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01.
为解决区域交通信号协调控制领域中常规网络绿波模型可行域窄或无解的问题,提出了约束可松弛的网络绿波模型。应用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方法构建模型,以所有路段双向绿波带宽加权和最大为优化目标,利用约束松弛方法,将干线约束和网络外圈闭环约束转变为可松弛的不等式约束。模型针对每条路段引入了0~1二元变量,表示路段的绿波是否被打断。通过模型求解,获得网络中必要的松弛路段,并打断相应的路段绿波,去除外圈闭环约束,以扩大可行域并找到最优解。算例对不同控制方案下提出的模型和其他绿波模型的绿波优化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算例显示,当网络各个交叉口采用同一化控制方案时,易于在不打断任何路段绿波的条件下找到最优解。此时,所提出的模型的解和常规网络绿波模型的解等价。当网络各交叉口采取差异化控制方案时,常规网络绿波模型无可行解,Gartner网络绿波模型仅获得非最优的可行解,而所提出的模型能够获得全局最优解。算例中只有1条路段的绿波被打断,而网络的其他路段均获得有效绿波带,且任意相交的干线绿波能够合理协调。算例优化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优于常规网络绿波模型和Gartner网络绿波模型,更适合复杂的城市交通网络信号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302.
为了评价公众交通安全意识,进而明确不同年龄、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职业和不同出行方式的公众群体交通安全意识的差异性,对公众交通安全意识调查数据进行了量化分析。首先,基于自主编制的公众交通安全意识问卷对5 029名参与者进行了调查;其次,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因子分析和信度、效度检验,得到了交通安全行为、交通安全态度和交通管理认知3个因子;最后,选取上述因子作为3个一级评价指标,因子所含条目作为17个二级评价指标,对公众交通安全意识进行评价,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因子得分,并应用熵值法确定一级评价指标权重,再通过灰色关联分析计算灰色关联度,最终根据模糊综合评价得出不同公众群体的交通安全意识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的公众中,18~40岁群体交通安全意识水平最高(b=0.79),41~65岁(b=0.44)和65岁以上(b=0.45)群体交通安全意识水平较低;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公众中,专科学历群体的交通安全意识水平最高(b=1),小学及以下学历群体其交通安全意识水平较低(b=0.33);不同职业的公众中,事业单位人员群体的交通安全意识水平最高(b=0.93),农民群体的交通安全意识水平较低(b=0.33);不同出行方式的公众中,以公交车为主要出行方式的群体其交通安全意识水平最高(b=0.91),而以三轮车(b=0.35)和自行车(b=0.36)为主要出行方式的群体其交通安全意识水平较低。研究结果可用于不同公众群体交通安全意识的度量,并为不同群体的交通安全意识提升方法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03.
中国公路隧道在规模、数量、建设速度等持续快速发展的形势下,近10年来又取得了众多隧道建设技术的突破,已由隧道大国步入向隧道强国转变的轨道。首先宏观研究分析近10年来中国公路隧道建设状况,对比论述了山岭、水下、城市地下道路等类型隧道的发展特点、趋势及相关建议;从隧道建设需求导向、地质超前预报、节能环保、应急救援等方面提出了公路隧道建设理念的变化,对比总结了钻爆法、盾构法、沉管法及TBM法等4类修建公路隧道常用施工方法的应用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公路隧道未来建设中将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思考。结果表明:应改变以支护参数设计为重点的隧道设计理念,建立以介质场为主体的隧道结构设计方法,在隧道场解重构理论与技术体系方面进一步创新;对于采用双洞布局模式的长大公路隧道,为减少长深斜竖井设置,提升建设速度,应优先采用“钻爆法+小TBM导洞扩挖法”相结合的混合方法来修建;针对越来越多的公路隧道进入后运营期,提出了隧道智能监测评估与快速修复的技术途径,以将隧道修复作业所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中国公路隧道建设应融合大数据、智能装备、5G等先进技术,并尽快完成配套标准的制定。  相似文献   
304.
针对沥青混合料疲劳耐久性设计参数的不确定性与不科学性问题,从疲劳试验方法及疲劳性能表征模型两方面对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表征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并总结了其未来发展方向。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主要通过室内外不同疲劳试验进行研究,不同试验方法所用沥青混合料试件的尺寸、形状,试件内部所处应力状态及试验条件皆各不相同,而沥青混合料是一种由沥青结合料与不同粒径矿料通过搅拌和碾压而成的多相、多组分、多尺度黏弹性混合料,其力学响应具有显著的时间、温度与应力状态相关性,不同试验方法所对应的加载速度、试验温度及应力状态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故其试验结果呈现出显著的不确定性,其疲劳性能表征模型参数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此外,常用的室内材料疲劳试验方法大多为一维或二维应力状态下的疲劳试验,这与沥青路面结构实际服役过程中所处的三维应力状态不符;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表征方程大多来源于一维应力状态下的疲劳试验结果,因此,用简单应力状态下的材料疲劳试验方法与性能表征模型难以客观表征三维应力状态下沥青路面结构的疲劳抗力,从而导致沥青路面疲劳耐久性设计存在较大的偏差。建议开发与沥青路面服役状态一致的三维应力状态下的疲劳试验方法,并建立三维应力状态下疲劳表征模型,以消除不同试验方法及试验条件对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表征的影响,提高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表征的有效性与完备性。  相似文献   
305.
南昌市洪都高架桥PM28~PM31号墩上部结构采用3×35 m多幅变宽连续梁结构,主梁预制后采用2台架桥机在墩顶0号块处同侧同步吊装、“S”形架梁方案(原方案)逐跨拼装施工。针对原方案造成结构局部应力及扭矩过大等问题,提出3种优化方案(优化方案1:“内外交错”架设;优化方案2:“先内后外”架设;优化方案3:“先外后内”架设)。为选择合理的优化方案,采用MIDAS Civil软件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从结构受力及变形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比选。结果表明:采用优化方案2施工时,各施工阶段的墩顶位移差均接近0,桥墩受力最优;PM29号墩墩顶0号块底部的压应力储备最大;主梁1-2的应力变化幅值最小,且成桥后梁底压应力储备最大。洪都高架桥后续同类桥梁均选择优化方案2施工。  相似文献   
306.
陈东 《公路工程》2020,(1):114-116,167
某高速公路K87+200~K87+320段下边坡高约52 m,边坡坡度约42°~54°,地质条件较复杂。基于理正软件采用瑞典条分法和基于Midas-GTS有限元仿真计算对该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两种方法的计算得到的边坡滑动面位置和形状基本一致,瑞典条分法计算得到的安全系数为1.241,小于仿真计算的1.309,说明瑞典条分法相对保守。针对该边坡特征,提出完善排水系统+挂网锚喷的支护方案,并利用理正软件对支护后的边坡稳定进行计算,得到其安全系数为1.359>1.35,符合规范要求,说明边坡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307.
为从细观角度探究分析级配离析对沥青混合料骨架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基于X-ray CT断层图像扫描技术和离散元法建立三维混合料骨架模型,对不同级配离析情况下的混合料骨架内部受力情况、抵抗荷载性能、应力传递性能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和研究。结果表明:提出了利用X-ray CT断层图像扫描技术构建更接近于真实形态的集料颗粒模型的方法;骨架结构中较粗集料承受了主要的外力荷载作用;以典型的SMA-16级配为例,4.75~9.5 mm档集料是构成该级配集料骨架的关键粒径;骨架结构中细集料的增多有助于提高骨架的抗压强度,发生粗集料离析时,抗压强度将随着离析程度的加剧而显著地降低;不同的级配离析状态对混合料骨架结构的竖向与横向应力传递性能产生不同影响,其中细集料离析对应力传递性能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308.
The Powell's method was developed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stiffness and damping of multi-tuned mass dampers (MTMD) in offshore wind turbine (OWT) support structures under fatigue loads. Numerical examples indicated that the Powell's method results are always better than those using MTMD formulations.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blade passing (3P) frequency, it was found in this work that a positive integer (n) multiple of the 3P frequency will also result in a large wind-induced vibration, which can be excited by the frequency of the first structural vertical rotation mode and will cause significant fatigue damage. The first translation mode TMD installed at the tower top is efficient to increase fatigue life at the tower and brace connections, but it cannot reduce fatigue damage at the column and brace connections below the platform. The second translation mode TMD can reduce fatigue damage resulting from large wave loads and thus increase the fatigue life of the braces and columns. The mode-3 TMD with a reduction in the 3(3P) vertical rotation can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fatigue life of the braces and columns. Thus, the appropriate use of these TMDs can be effective for the fatigue problem of OWT support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309.
付品森 《船舶工程》2020,42(S1):76-79
混合动力船舶越来越多,本文主要介绍在混合动力船舶中推进电机的一款特殊启动方法,不需要额外添加任何的启动器,利用主柴油机来启动推进电机达到混合推进的目的  相似文献   
310.
安康  李良碧  姚智  霍发力 《船舶工程》2020,42(9):133-141
半潜式平台在拖行过程撑杆等细长结构承受的波浪砰击对结构安全影响较大,相关船级社规范中明确要求结构分析过程中需要考虑波浪砰击载荷。基于传统势流理论的数值方法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浮式海洋平台的水动力和砰击载荷的研究,但是对于复杂的粘性干涉效应、波浪爬升、波浪破碎和波浪砰击等实际工程问题不能够运用势流理论准确模拟。非定常的计算流体力学CF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方法能够较为准确解决上述问题。因此,本文以982半潜式海洋平台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流体力学中的动态重叠网格方法和流域体积域方法VOF(volume of fluid),结合水池物理模型试验结果,对平台在拖行工况下撑杆的波浪砰击进行研究。主要对半潜平台撑杆在三种不同流速和风速的拖航工况下撑杆受到的砰击压力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波浪砰击下撑杆的瞬态砰击压强分布情况,得到波浪砰击压力危险区域,同时给出拖航工况下撑杆砰击压力系数的变化规律,为分析预报半潜式平台撑杆在复杂的拖航海况下受到的砰击压力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