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9篇
  免费   5篇
公路运输   38篇
综合类   176篇
水路运输   68篇
铁路运输   33篇
综合运输   22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199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1.
公安视频监视系统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极其重要,分析公安视频监视系统的功能,并对系统的建设模式、技术选择、系统构成、视频存储、系统网络等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12.
以广珠城际铁路凤凰山隧道引入移动公网覆盖的需求为基础,从覆盖预测、设备布置、LCX挂设、干扰分析等四个环节出发,提出以泄漏同轴电缆为主的公网隧道无线覆盖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13.
公众的全方位参与是公共项目,比如公路项目成功开发的基本保障。公众参与体现的不仅是社会和谐,同时也是环境公正法律的具体实施。简要地介绍了以环境公正为依据的公众参与在美国加州交通规划过程中的实践,包括环境公正法律和条例以及基于这些法律和条例的公众参与在交通规划中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步骤。指出了加州及美国的交通规划实践重视人文环境公平、重视社会正义、重视公众参与的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414.
论公共交通特许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文龙 《北方交通》2008,(6):229-232
主要分析公共交通实施特许经营涉及到的市场准入、价格管理、监管体系等一些问题,以及实施公共交通特许经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15.
针对目前智能交通系统各子系统信息无法充分利用的现状,分析了共用信息平台的信息交换、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与管理、信息应用服务4个方面的功能。按功能模式提出了共用信息平台的体系结构,并重点讨论了该体系结构功能的实现方法,特别是信息交换接口层和信息处理层。信息交换接口层通过识别信息格式的标识实现了信息格式的转换:信息处理层通过时至数据的规范化统一信息内容,采用路网点位交通参数与GIS图表的映射,实现路网数据库的存储管理;结合信息采集技术可靠度等级划分,采用数据关联校验方法解决了数据准确性验证问题。  相似文献   
416.
快速公交(BRT)智能系统框架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智能交通系统(ITS)为研究背景,针对快速公交系统的运营模式及主要特征,提出了适合我国公交现状的快速公交智能系统框架结构,同时对智能系统进行了较为翔实的分析和设计。  相似文献   
417.
公共关系管理体验教学运用模式及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验教学是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一种教学模式。针对较少有人把体验教学应用于公共关系管理的教学实践,文章在阐明公共关系管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分析了公共关系管理体验教学常用的7种模式:直观感悟式、角色表演式、情景模拟式、游戏体验式、调查访谈式、动手操作式和社会实践式,并对这7种模式是否有效实施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418.
本文通过对北京市“公益性”公共交通发展模式及其特点的借鉴,探讨了长沙市当前在公共交通民营化过程中存在公交票价标准不一、公交企业内部存在“寻租”等一系列问题,并得出了应从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提高公共责任意识、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等方面来完善长沙市公共交通的启示。  相似文献   
419.
BRT换乘站点规模与站形选择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快速公交的运营需要设置合适的常规公交换乘系统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依据城市特点,在BRT与常规公交换乘站点布局上进行耦合,对方便市民出行、发挥公交系统的作用、促进公交系统的协调发展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明确饱和度定义的基础上,阐述快速公交车站饱和度与运能、营运速度之间的关系,然后以排队论为基础,结合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的特点,提出合理的换乘站台数与车站形式选择方法。为BRT车站的实际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20.
There is an extensive and continually growing body of empirical evidence on the sensitivity of potential and actual users of public transport to fare and service levels. The sources of the evidence are disparate in terms of methods, data collection strategy, data paradigms, trip purpose, location, time period, and attribute definition. In this paper, we draw on a data set we have been compiling since 2003 that contains over 1100 elasticity items associated with prices and services of public transport, and car modes. The focus herein is on direct elasticities associated with public transport choice and demand, and the systematic sources of influence on the variations in the mean estimates for fares, in-vehicle time, and headway obtained from 319 studies. The major influences on variations in mean estimates of public transport elasticities are the time of day (peak, all day vs. off-peak), the data paradigm (especially combined SP/RP vs. revealed preference (RP)), whether an average fare or class of tickets is included, the unit of analysis (trips vs. vkm), specific trip purposes, country, and specific-mode (i.e., bus and train) in contrast to the generic class of public transpor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