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3篇
  免费   66篇
公路运输   322篇
综合类   425篇
水路运输   17篇
铁路运输   30篇
综合运输   5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客运专线(以下简称客专)并线或交叉问题一直是GSM-R系统网络优化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长昆客专与武广客专并线交叉点GSM-R改造方案分析,阐述基站附带直放站在交叉区段的改造方案,供类似工程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42.
混合交通是我国城市交通的主要特征,特别是在平面信号交叉口。同相位不同方向行驶的机动车和自行车之间产生大量的干扰,严重影响了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增加了安全隐患,给交通管理带来了难以治理的问题。微观行为模型是研究机非混合交通的有效工具,本文基于三相位信号控制交叉口处的机非混合交通问题,分析了影响机动车右转弯通过交叉口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右转机动车在信号交叉口内穿越直行自行车的微观行为模型和自由行驶模型,并利用实测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了标定,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该模型揭示了信号交叉口处的机非干扰机理,为进一步研究混合交通条件下机动车的微观行为模型提供了一种方便、高效的仿真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43.
现代有轨电车通常采用地面线路,其在城市道路断面中的布置形式以及在交叉路口的交通组织形式对有轨电车的运营效率和城市交通运输系统有重要影响.对现代有轨电车路权分类、车道布置形式、交叉路口交通组织方式进行了分析,为我国城市发展现代有轨电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4.
介绍了现代有轨电车与机动车在交叉口的平衡感应信号控制方法,通过对现代有轨电车交叉口各入口排队车辆数的监测,实时改变信号配时,从而平衡各入口车辆排队长度;通过赋予现代有轨电车更高的排队权重,使现代有轨电车与同向机动车流减少停车时间,获得更多的通行时间,从而在保证其他机动车辆通行效率的同时,间接地实现现代有轨电车优先通行权。运用交通仿真软件对比分析各入口车辆平均排队长度、最大排队长度、总停车次数、平均延误与平均排队时长,确定各信号相位近似最优的最大感应绿灯信号时长。仿真结果表明,在排队长度与车辆延误方面,感应信号配时远优于定时信号配时;相比单纯的公共交通信号优先,感应信号控制更注重现代有轨电车和机动车每个乘客的通行权利。  相似文献   
45.
现代有轨电车和储能式无轨电车都属于节能环保的新型城市公共交通。以广州都会区规划的金融城线为例,对半专用路权下有轨电车和无轨电车的运营组织和运能进行了分析。其中,着重分析了二者的路口通行能力和车站通行能力。分析结果表明:在半专用路权条件下,路口通行能力是系统运能的瓶颈;在提供同样运能服务水平的条件下,无轨电车所占用的路口通行相位时长比例低于有轨电车,无轨电车在车站段占用的道路宽度大于有轨电车。二者各有优劣,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相似文献   
46.
五路交叉口交通改善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路交叉口通常用环岛来组织交通,随着交通量的迅猛增长,现在成了道路上的主要拥堵点,是交通界公认的比较棘手的问题,探讨五路交叉口的改善方案显得尤为必要。结合城市多路交叉口的常见问题,探讨了五路交叉口设计中的五路环形交叉、五路信号控制、五路环岛加信号控制、五路改四路等方法,分析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其适用条件。以实际五路交叉口改造为例,对各个方案进行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五路环行交叉口的最优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7.
交叉口协调感应信号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传统的感应控制方法,着重对协调感应信号控制的基本原理,控制过程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分析了定时信号控制和感应信号控制的优缺点,对感应信号控制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48.
本文就新的交通理论在环路建设中的运用情况 ,从快速路系统整体构思角度 ,对立交、出入口、交织和路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文中分析了立交及出入口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对快速路设计中值得借鉴或需深入研究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9.
信号控制对动态路线选择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动态路线选择模型为基础的先进的出行者信息系统(ATIS)的实施必然对城市交通控制系统产生影响,同时交通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案对路线诱导信息“运行时间”的估计也发生作用,影响用户对最优路线的造选择。对两系统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两系统相互关系模型最后给出了实际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50.
Lane-based road information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transportation systems, a lane-based intersection map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 in a detailed road map of the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Researchers have developed various algorithms to detect the spatial layout of intersections based on sensor data such as high-definition images/videos, laser point cloud data, and GPS traces, which can recognize intersections and road segments; however, most approaches do not automatically generate Lane-based Intersection Maps (LIMs). The objective of our study is to generate LIMs automatically from crowdsourced big trace data using a multi-hierarchy feature extraction strategy. The LIM automatic generation method proposed in this paper consists of the initial recognition of road intersections, intersection layout detection, and lane-based intersection map-generation. The initial recognition process identifies intersection and non-intersection areas using spatial clustering algorithms based on the similarity of angle and distance. The intersection layout is composed of exit and entry points, obtained by combining trajectory integration algorithms and turn rules at road intersections. The LIM generation step is finally derived from the intersection layout detection results and lane-based road information, based on geometric matching algorithms. The effectiveness of our proposed LIM generation method is demonstrated using crowdsourced vehicle traces. Additional comparisons and analysis are also conducted to confirm recognition results.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saves time and facilitates LIM refinement from crowdsourced traces more efficiently than methods based on other types of sensor da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