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32篇 |
免费 | 137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432篇 |
综合类 | 461篇 |
水路运输 | 237篇 |
铁路运输 | 397篇 |
综合运输 | 4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2篇 |
2024年 | 36篇 |
2023年 | 37篇 |
2022年 | 54篇 |
2021年 | 85篇 |
2020年 | 78篇 |
2019年 | 42篇 |
2018年 | 41篇 |
2017年 | 38篇 |
2016年 | 31篇 |
2015年 | 66篇 |
2014年 | 103篇 |
2013年 | 72篇 |
2012年 | 107篇 |
2011年 | 114篇 |
2010年 | 101篇 |
2009年 | 52篇 |
2008年 | 49篇 |
2007年 | 79篇 |
2006年 | 85篇 |
2005年 | 49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32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26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6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192.
汤祖平;李亮;赵炼恒;周烽淼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4,11(2):60-64
针对已有平动-转动组合破坏机构存在的问题,依照相关联流动法则和内外能耗守恒原理,结合强度折减技术,改进已有破坏机构,同时提出一种便于工程应用的直线滑动破坏机构,推导上述2种破坏机构极限上限分析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改进后平动-转动组合破坏机构和直线滑动破坏机构计算所得安全系数和潜在滑动面与数值分析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此分析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研究成果可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3.
巴东组红层是中国红层的典型代表。以湖北宜巴高速公路红层路堑边坡为例,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失稳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降雨作用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原因,并对路堑边坡治理,提出以抗滑挡墙与锚杆框架梁等相结合的加固措施,达到了较好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94.
结合三峡库区某滑坡的治理工程,利用Slope/W软件将破坏概率分析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破坏概率分析的滑坡稳定性评价,可以降低由于抗剪强度参数的随机性、测试的误差、地质体的不均匀性、外界因素变化的随机性等对于滑坡稳定性评价结果的影响,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岩性的实际分布状况。相比单一稳定性系数评价滑坡稳定性的方法,将滑坡破坏概率与传统的稳定性系数相结合,可较客观地评价滑坡的实际稳定状态。分析结果表明:在滑坡含水饱和+地震条件下,该滑坡处于破坏状态。 相似文献
195.
以奉( 节) 巫( 溪) 高速公路孙家崖隧道为工程依托,探讨隧道穿越滑坡体时隧道施工对滑坡体的影响机制与处治技术。在滑坡形成机理与变性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理论研究和数值分析方法提出针对性的滑坡体综合防治措施设计;采用多方位的监控量测措施全程监控了隧道开挖施工扰动对滑坡体形变的影响,并由此探讨隧道与滑坡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滑坡体抗滑桩处治方案减小了隧道开挖对滑坡体稳定性产生的不利影响; 隧道支护措施能同抗滑桩支挡结构一起组成组合抗滑结构体,有利于滑坡体的稳定。 相似文献
196.
通常以确定性分析获得的稳定安全系数作为评价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稳定性的指标,忽略实际工程中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无法真实全面反映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的稳定性。基于垂直条分极限平衡法Slide 软件平台,运用全局最小可靠度分析方法,综合分析路堤和斜坡软弱层土体参数、地下水位、路堤顶部张拉裂缝水分充填量、微型桩纵向桩距和抗剪强度及水 平向地震荷载等因素的变异性对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稳定性的影响,讨论这些随机变量的敏感性,阐释了室内斜坡软弱地基路堤与水平软弱地基路堤土工离心模型试验现象差异性的机理。使用可靠度能更客观地反映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的安全性; 可根据各因素对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稳定性影响敏感性的正负、强弱采取相应合理工程对策。 相似文献
197.
隧道稳定性分析与设计方法讲座之三:隧道设计理念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为一个讲座对以往研究成果作一综述。回顾了当前采用的3种隧道设计方法,提出了基于数值极限分析的地层-结构法,克服了地层-结构法缺点,可以求得设计所需的围岩稳定安全系数,解决了当前设计中的人为性问题。对隧道深浅埋分界线进行了探索,叙述了基于散体理论的隧洞深浅埋分界标准。提出了基于弹塑性理论的隧洞深浅埋分界标准,并对2种分解标准的优缺点进行了评述。阐述了隧道设计计算的5个基本理念: 1)隧道设计必须满足运行和施工中安全要求,提出初期支护后围岩安全系数必须保证施工安全; 2)隧道设计计算模型必须适应不同工程地质条件、围岩压力特征,符合隧道实际受力情况; 3)必须符合现代围岩压力理论与现代支护原理,充分发挥围岩自承作用; 4)隧道结构计算模型也应符合结构实际受力状态,树立初期支护作为围岩加固材料,按塑性理论计算的新理念; 5)采用合理的计算方法与计算参数,确保隧道设计计算的科学性。最后以一个地铁车站为例,采用本讲座提出的方法介绍了Ⅱ、Ⅲ、Ⅴ级围岩中隧道的设计方法与成果。 相似文献
198.
通过对锦屏一级水电站地下厂房的工程地质条件、布置与结构设计、工程监测资料的汇总分析,针对围岩破坏与地应力、强度应力比、地质结构面、洞室布置与结构的相关关系分析,重点分析围岩破损与施工开挖程序、分层、爆破、支护结构与支护时机选择的相关关系,认为在高地应力条件施工中创新采用的应力有限释放控制技术(含不同围岩的个性化爆破设计、动态确定岩壁吊车梁浇筑时间、大型地下洞室群交岔口施工技术、圆筒形建筑螺旋形立体开挖支护施工技术)对围岩变形破坏控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根据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参考和引用了理论、原理、计算分析方法、试验方法和相关数据,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对施工技术进行研究,解决工程施工的实际问题,指导工程施工,也为类似工程研究与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9.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