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6篇
公路运输   57篇
综合类   44篇
水路运输   46篇
铁路运输   14篇
综合运输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刘荣 《交通标准化》2010,(1):112-115
水泥稳定碎石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路面基层或底基层。结合某工程实例,详细阐述水稳碎石基层的施工要求、施工准备、工艺流程、施工注意事项以及质量标准等,可供技术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22.
中国每年产出大量钢材,伴随而产生的副产品钢渣,因其利用率低而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充分、高效地再生利用废弃钢渣,从提升钢渣的胶凝性出发,参考水泥组分的率值控制指标,采用偏高岭土对钢渣进行成分增补,以提高Al2O3和SiO2含量,开展水玻璃的硅系激发及水泥的复合系激发试验,制备得到钢渣型复合基材。净浆一定龄期后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并尝试引入率值这一参数评价钢渣基材性能。结果表明:当水泥、偏高岭土和钢渣之间最优质量配比为50:15:85,水胶比为0.28时,复合基材的90 d强度可达41.5 MPa。复合系与钙系钢渣型基材的率值高度一致,可为不同初始成分的钢渣基材的标准化制备提供参考。采用XRD,SEM,MIP等多种微观测试技术探讨钢渣基材强度形成机理,发现钢渣基材水化产物为C-H,C-(A)-S-H和C-A-H等,其中网状C-S-H最为发育,各部分紧密联结,大孔隙减少,使得钢渣复合基材强度保持稳定增长。将钢渣基材用于软土加固中,当钢渣基材掺量为20%时,固化软土28 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可达1.2 MPa。固化土强度与似水灰比R成反比,给出了可用于预测钢渣基材固化土强度预测的经验表达式。  相似文献   
23.
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多媒体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因此,对未接入网络的教学区教学设备进行网络布线、管理及升级显得非常必要.本文阐述了学院教学楼多媒体教室网络接入的设计思想和实施方案,对项目实施中的难点和关键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实现,为云空间的教学手段提供了优质的保障.  相似文献   
24.
基于粉质土的土质分析,从石灰稳定粉质土的稳定机理、改良措施、施工工艺等方面对粉质土在石灰稳定土底基层中的应用进行探索和分析,并介绍其在道路底基层中的应用,对工程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5.
针对一类含有时变时滞的参数不确定线性系统,研究了在执行器发生故障情况下系统指数稳定的鲁棒H∞可靠控制器设计问题.根据Lyapunov稳定性理论,给出了系统存在指数稳定鲁棒可靠控制器应满足的一个矩阵不等式;同时给出了系统具有H∞性能指标应满足的另一个矩阵不等式.论文将这两个矩阵不等式转化为两个线性矩阵不等式(LMIs).利用论文方法设计的指数稳定鲁棒H∞可靠控制器能够使得时滞系统对于任意允许的不确定性以及任意执行器失效都保持鲁棒可靠指数稳定,并且使系统具有指定H∞范数的干扰抑制能力.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控制器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6.
由于水泥稳定碎石路面基层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整体性、稳定性、耐久性和抗冻性及与面层结合好的技术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高等级公路路面基层。本文从原材料质量控制、施工工艺及施工中经常出现的质量问题等方面分析了公路路面基层的施工质量控制,提出如何控制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27.
象山某公路K46 460~K46 580段为库区路基,路面施工完成后出现滑塌现象,采用抗滑桩结合粉喷桩措施处理的滑塌路基已经完工三年,目前状况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28.
该文以孙家凹桥为背景,讨论了上承式单肋拱桥的构造特点,研究了钢管混凝土拱肋刚度计算方法以及拱肋填充混凝土程度对其稳定特性的影响,得出结论,可为今后该类桥型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9.
何红坤  王宁 《中国舰船研究》2022,16(5):166-174, 183
  目的  针对全球定位系统拒止环境下的欠驱动无人船(USV)精准位姿镇定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单应性的欠驱动无人船单目视觉伺服镇定控制方法。  方法  借助单应性分解技术,直接从当前图像和期望图像中重构出具有未知尺度因子的位姿误差,可完全摆脱相机外部参数标定和目标物先验信息;针对欠驱动约束,在连续时变输出反馈控制器中引入基于持续激励艏摇角的周期函数,使得欠驱动无人船能够在图像深度、运动速度、模型参数均未知的情况下实现镇定控制。  结果  在李雅普诺夫理论框架下,采用芭芭拉引理严格证明了欠驱动无人船视觉伺服闭环控制系统的渐近稳定性。  结论  仅采用船载单目相机,所提出的视觉伺服策略能够确保欠驱动无人船实现精准位姿镇定,为海上接驳对接、靠离泊、动力定位等实际需求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0.
The aim of this work is to carry out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 for different scenarios of a typical local road. 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 is the modeling tool used to quantify and characterize comparative environmental impacts. In carrying out this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the LCA, different road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were considered with regards to the whole structure and compared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best alternative in terms of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So far, in fact, typical LCA frameworks of roads have focused on recycled materials for pavement layers only, thus neglecting study of the materials used in the embankment or in the subgrade. In this study, these materials were included too, in order to prove the environmental benefit of using a sustainable technique such as in situ stabilization of fine soils with lime (typically dumped clayey soil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need for virgin material for embankment and subgrade construction.When using different percentages of recycled materials (such as reclaimed asphalt pavement – RAP) in the bituminous layer or in the foundation, the analysis of the functional unit studied shows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pollutant emissions mainly due to transportation of materials involved, in this way increasing th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the road.Another important consideration is that the use of fine soils stabilized with lime “in situ”, instead of dumping it, not only is a good technical solution for improving soil mechanical properties, but it also produces a reduc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of pollutant emissions. It is noticeable that this technique results in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of pollutant emissions due the transportation of involved materials, increasing th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the roa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