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1篇
  免费   28篇
公路运输   196篇
综合类   83篇
水路运输   95篇
铁路运输   103篇
综合运输   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Automotive general assembly requires many manual assembly operations to be carried out by human workers. Ergonomic analysi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products, jobs, tools, machines and environments for safe, comfortable and effective human functioning. Most recent researches have involved the evaluation of working conditions to prevent work-related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The majority of previous research on automotive companies has mainly considered the results of ergonomic analyses such as RULA (Rapid Upper Limb Assessment), REBA (Rapid Entire Body Assessment) and OWAS (Ovako Working Posture Analysis System). Analysis of static posture including reachability, clearances for arm, hand and tool has also been used to evaluate working conditions. However, in addition to static posture analysis,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in dynamic conditions should also be conducted. There are no integrated frameworks or standard schema for ergonomic analysis using digital human models in digital environment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pose a new framework for the evaluation of working conditions by ergonomic and biomechanical analysis using digital models based on XML standard schema, including: products, processes, manufacturing resources and human worker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analysis results using the proposed framework for automotive general assembly operations. We propose a new framework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assembly operations and their environments. Then we apply a digital human model to the dynamic simulation of general automotive assembly operations based on standard schemas in XML and PPRH (Product, Process, Resource and Human). Using PPRH information based on a standard XML schema to analyze the ergonomic and biomechanical results, the engineer can visualize, analyze and improve assembly operations and working environments in automotive general assembly shops using digital models.  相似文献   
42.
道岔护轨及辙叉部分是道岔工作的难点 ,护背距离、查照间隔即 48— 91不易控制 ,尤其是 91不易控制。岔枕由于经常改道 ,道钉眼孔扩大 ,持钉能力差而造成失效。分体式辙叉拉杆的研制 ,从根本上控制了 48—91。  相似文献   
43.
北京地铁八通线是北京继西直门—东直门城市铁路之后的第二条一次性铺设无缝线路的轨道交通线路 ,在总结城市铁路经验的基础上对八通线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设计优化。介绍八通线路基工程设计中的碎石道床路基填筑标准、整体道床路基处理技术、碎石道床与整体道床过渡段路基设计及路基支挡结构物方案。  相似文献   
44.
结合广州市轨道交通四号线11标连续梁采用匹配悬臂拼装施工的测量控制中遇见问题,对连续梁悬臂拼装施工的线形控制、标高及合拢段测量控制技术作一描述。  相似文献   
45.
预制节段拼装连续梁桥设计要点和施工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预制节段拼装连续梁桥构造设计要求、设计计算方法及预制拼装施工关键施工技术。针对苏通大桥75 m跨径连续梁桥工程实例,对桥梁线形控制、匹配面处理、体内体外预应力施工等要求进行探讨,为类似工程提供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46.
吴春芳 《船舶》2006,(2):49-51
船体分段构件装配过程的三维动画演示的目的是要从各个方位展示出该分段的结构特点,要求完成各构件的建模及大小分段的组装等一系列动画过程。动画过程中,构件的种类较为繁杂,该文只对典型的动画制作过程作系统介绍。  相似文献   
47.
苏通长江大桥TP75m/1200t架桥机结构总体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已投入使用并已通过国家验收的苏通长江大桥TP75m/1200 t架桥机的工程背景、总体组成、技术条件、作业程序和结构总体设计。重点介绍结构构造特点和所进行的结构空间分析、振动分析和总稳定性计算,因为它们是保证这台属亚太地区最大型的一种新型的对称悬拼悬挂双向式架桥机正确设计与安全使用的最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48.
基于现代造船模式的船体零件编码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现代造船模式下船体分段建造作业的分析,应用编码技术,结合先进设计软件的编码功能,根据船体分段零部件特点,对工程编码、分段编码、组立类型代码、组立编码、零件分类代码、零件号和零件加工代码的设置,组立流向、编码级数和编码完整性,编码体系与TR IBON设计软件的匹配等问题,通过综合研究,建立了一套基于现代造船模式的船体零件编码体系。  相似文献   
49.
隧道工程局第一工程处承建的南昆铁路横口3#大桥、八渡4#大桥主跨均为2*64m上承式连续钢2梁,借鉴预应力钢盘混凝悬臂灌筑的方法,采用双向对称全悬臂拼装架设,获得成功。该工法机械设备投入少,拼装工作量减少一半,增加一个工作面,施工周期短,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50.
从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轨道工程建设现状的不足出发,结合板式无砟轨道的应用现状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特点,说明装配式减振轨道自动铺装需要解决的问题与需求。阐述装配式减振轨道自动铺装的测量控制方法,给出测量控制所需的坐标转换算法,说明自动铺装测量控制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并指出控制系统的应用将改变人工现浇轨道结构的现状,能大大提高轨道工程安装精度和安装效率,提高减振质量,减少人工,缩短工期,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