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6篇
  免费   35篇
公路运输   214篇
综合类   141篇
水路运输   85篇
铁路运输   150篇
综合运输   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31.
Tram vehicles mainly operate on street tracks where sometimes misguidance in switches occurs due to unfavourable conditions. Generally, in this situation, the first running gear of the vehicle follows the bend track while the next running gears continue straight ahead. This leads to a constraint that can only be solved if the vehicle's articulation is damaged or the wheel derails. The last-mentioned situation is less critical in terms of safety and costs. Five different tram types, one of them high floor, the rest low floor, were examined analytically. Numerical simulation was used to determine which wheel would be the first to derail and what level of force is needed in the articulation area between two carbodies to make a tram derail. It was shown that with pure analytical simulation, only an idea of which tram type behaves better or worse in such a situation can be gained, while a three-dimensional computational simulation gives more realistic values for the forces that arise. Three of the four low-floor tram types need much higher articulation forces to make a wheel derail in a switch misguidance situation. One particular three-car type with two single-axle running gears underneath the centre car must be designed to withstand nearly three times higher articulation forces than a conventional high-floor articulated tram. Tram designers must be aware of that and should design the carbody accordingly.  相似文献   
32.
The dynamic model was developed to evaluate vibration accelerations and ride comforts during the running of the Korean-standardised rubber-tired light rail vehicle. Ride comfort indexes were analysed and tested in accordance with UIC 513R by using the dynamic model and the actual vehicle in the test track. Based on the comparisons between analysis results and test results, the validity of the developed dynamic model was evaluated. It was verified whether or not the developed Korean-standardised rubber-tired light rail vehicle met the specified target specification on ride comfort. In addition, the influence of the wearing of guide wheels on ride comfort was estimated.  相似文献   
33.
轻型悬索桥在我国的河谷山涧地区以及城市人行桥中应用较广泛,但对其结构设计特点尚未有较系统的总结。文中在大量收集国内已建轻型悬索桥资料的基础上,从桥跨、加劲梁以及主索等方面分析总结其设计特点,包括轻型悬索桥的适用跨径、桥跨布置特点,加劲梁的截面形式、高跨比,主索材料、垂跨比和锚固形式等。  相似文献   
34.
针对广州地铁1号线FTG S轨道电路出现粉红光带或红光带故障情况,分析轨道电路继电器引起故障的原因,描述一种轨道电路继电器监测方案,给出了设计原理和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35.
研究目的:探讨气泡混合轻质土的设计及施工等方面的问题。研究方法:通过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地下通道气泡混合轻质土的工程实践,介绍了气泡混合轻质土的基本特性、填土减荷设计、配合比参数、关键工艺、质量控制及检测技术,并对工程实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利用气泡混合轻质土填土减荷效果良好,其容重在浸水条件下虽有较大增加,但没有超过设计要求范围,满足了通道设计荷载要求。研究结论:利用气泡混合轻质土的轻质性进行减荷设计,效果明显,气泡混合轻质土用于地面的下基坑等回填时,亦适用于地下水浸泡范围内的填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6.
研究在轴重相同条件下,车辆相关结构参数及悬挂参数变化对独立轮对型式轻轨车辆系统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特性,特别是研究通过曲线时的轮轨作用力、脱轨系数、摩擦功率的变化情况以及在轨道随机不平顺激扰作用下车辆乘坐舒适度指标变化特性。  相似文献   
37.
故障区段判断和隔离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介绍了配线自动化系统中故障区段判断和隔离方法的基本原理,并论述了该方法的实施步骤。微机综合保护测控装置的直接I/O功能,使得将该方法用于地铁供电系统中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8.
高速磁浮列车车体承载结构优化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度轻量化设计是具有三明治复合板结构特征的高速磁浮列车技术关键之一。本文首先通过对多种三明治复合板建模方法的分析比较,探讨了适合于三明治板大型结构有限元分析的既有工程精度又较为经济的建模方法;然后,运用优化技术对三明治复合板高速磁浮车体承载结构,建立了以车体结构轻量化为目标函数,以板厚为设计变量,以应力、挠度和一阶弯曲自振频率为约束条件的优化设计模型,并进行结构优化分析研究,获得了高速磁浮车体承载结构的轻量化优化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39.
EPS超轻质路堤研究及其工程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杨少华  徐立新 《公路》2004,(8):157-162
结合浙江省近 10年来以 EPS材料作为公路路基轻质填料的应用与研究 ,指出 EPS对减轻路堤荷重 ,解决软土地基上桥头差异沉降引起的桥头跳车、防止路堤失稳以及修复失稳后的路堤等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40.
为了优化单点交叉口信号控制方案,使其适应各个进口道方向交通流动态变化,提高交叉口通行效率,根据交叉口进口道排队车辆数建立有效绿灯利用率模型,提出了一种交叉口自适应控制策略.有效绿灯时间利用率模型以交叉口通行能力最大为控制参数,实时优化确定出最佳相位放行方案以及最优相位切换方案,根据进口道排队车辆最大流向的排队车辆数和车辆到达预测确定相位放行绿灯时间.利用VISSIM交通仿真软件对该自适应控制策略仿真运行,与定时控制以及感应控制对比,评价分析不同车辆到达情况下交叉口通行情况.结果表明:该自适应控制策略能有效降低车均延误,提高交叉口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