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0篇
  免费   8篇
公路运输   228篇
综合类   78篇
水路运输   10篇
铁路运输   201篇
综合运输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41.
陈庆友 《专用汽车》2012,(9):83-84,87
分别对普通底盘吊臂旋转清障车和后三轴吊臂旋转滑动清障车的受力状态进行了分析,得提高出了吊臂旋转滑动清障车作业能力和均衡轴载方面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42.
货车RD2车轴应力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C64K提速货车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 ,仿真货车在典型线路上的运行 ,获取作用于轮轴上的随机载荷谱。引入车轴材料的非线性本构关系 ,进行轮轴的有限元分析 ,得到车轴关键部位的应力时间历程 ,以得到车轴危险截面在典型工况的不同存活率和不同置信度下的概率疲劳应力谱 ,为进行货车RD2 车轴疲劳寿命的预测及安全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43.
机车轴重转移的动力学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空间耦合的机车动力学仿真模型,对机车的轴重转移现象进行了动力学仿真。阐述了机车二系纵向剪切刚度和机车加速度对轴重转移的影响,揭示了驱制单元车体半悬挂机车轴重转移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444.
计轴设备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使用专用通道和解决了人为干扰等问题后,计轴设备的发展迎来第二次高潮。  相似文献   
445.
DC4型数字超声列车车轴多波检测仪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鉴于超声单波(回波)金属检测仪存在不能检测损伤大小和形状的问题,我们依据多波地震勘探的理论,对超声多波金属检测仪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特性、原理及与其配套的三分量换能器等进行了分析,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相似文献   
446.
447.
基于车辆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了两种不同轴箱布置方式的地铁车辆动力学模型,在实际线路条件下,分析对比了轴箱内置与外置两种转向架,因为簧下质量以及悬挂系统横向跨距变化而造成轮轨接触以及车辆平稳性改变。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轴箱布置方式对车体平稳性影响较小;但轴箱内置车辆为达到理想的稳定性,需要加大一系径向刚度并加装抗蛇行减振器;轴箱内置能够降低轮对摇头角刚度,提高车辆适应线路扭曲不平顺的能力,同时降低轮对踏面磨耗功率,改善小半径曲线上轮轨磨耗。  相似文献   
448.
对CJW-3000Ⅲ型轮对荧光磁粉探伤机在紫外辐照度检测过程中全轴各部位的紫外辐照度分布不均匀和轮轴微机控制超声波自动探伤机误判率较高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449.
针对传统测量方法很难保证轴承内圈直径尺寸的高精度自动测量,提出一种在十字定位测量轴承内径基础上的比较测量方法,它可以改善传统测量方法的不足。介绍该测量系统设计的整体方案,对其测量的不确定度作了分析。该测量系统实现了自动校准、定位和测量,减小了人工测量误差,提高了测量精度,有力地保证了轴承选配数据的准确性,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50.
轮轴过盈配合面损伤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轮轴过盈配合面的微动损伤常常导致车轴产生裂纹甚至断裂,为了避免以往用高压退轮的方法带来的2次损伤,采用原位剖切的方法,将车轴与轮毂配合分离来观察分析轮座表面损伤的基体特征。结合对配合面的显微观测和力学分析对损伤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复杂的载荷作用下,RD2型车轮与车轴轮座接触边缘发生复合微动,配合面的2个接触边缘存在一个宽度约20 mm环状磨损区域,并伴有微裂纹的形成,破坏特征完全符合微动疲劳磨损机制。评述和比较了现有的车轴抗微动损伤的措施,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对深入研究车轴损伤机制及预防措施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