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5篇
  免费   144篇
公路运输   670篇
综合类   810篇
水路运输   269篇
铁路运输   227篇
综合运输   23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66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64篇
  2011年   170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172篇
  2006年   155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Pedestrian scramble phasing is usually implemented to reduce pedestrian‐vehicle conflicts and therefore increase the safety of the intersection. However, to adequately determine the benefits of scramble phasing,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how pedestrians react to such an unconventional design.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changes in pedestrian crossing behavior follow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scramble phase by examining the spatiotemporal gait parameters (step length and step frequency). This detailed microscopic‐level analysis provides insight into changes in pedestrian walking mechanisms as well as the effect of various pedestrian and intersec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study uses video data collected at a scramble phase signalized intersection in Oakland, California. Gait parameters were found to be influenced by pedestrian gender, age, group size, crosswalk length, and pedestrian signal indications. Both average step length and walking speed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for diagonally crossing pedestrians compared with pedestrians crossing on the conventional crosswalks. Pedestrians were found to have the tendency to increase their step length more than their step frequency to increase walking speed. It was also found that, compared with men, women generally increase their walking speed by increasing their step frequency more than step length. However, when in non‐compliance with signal indications, women increase their walking speed by increasing their step length more than step frequency. It was also found that older pedestrians do not significantly change their walking behavior when in non‐compliance with signal indications.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52.
文章分析了我国典型航线典型船舶排放特征,以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数据为基础,收集整理所选研究船舶排放参数,结合船舶实际航行资料,采用动力法估算了秦皇岛港—广州港航线某散货船一个航行周期的排放清单,并分析了靠港、停泊、港内机动、巡航4个船舶状态下的排放特征,绘制了2 km×2 km分辨率的空间排放特征图。结果表明,该典型航线上典型散货船舶一个航行周期排放的SOx、NOx、PM10、PM2.5总量分别为18.88吨、30.87吨、1.85吨和1.69吨。排放源分析表明从在船舶的主机、辅机和锅炉3种排放源中,主机是主要排放源。航行状态上巡航工况排放量最大;船舶排放污染物的空间分析表明,船舶在进出港口区域是污染物排放最密集的区域。  相似文献   
53.
驾驶过程中使用手机的行为存在安全隐患,是当今导致交通安全事故的原因之一。文章借助于信息技术开发出采集使用手机行为数据的App,从真实数据出发,客观地分析驾驶员在开车过程中使用手机这一不良驾驶行为的覆盖程度及危险程度,并提出将手机使用行为作为驾驶风险评价因子。  相似文献   
54.
提出并论证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感应电动机特性辨识新方法,只需测得电机两相电流数值便可以辨识出电动机转矩和转速,用改进的Levenberg-Marquardt算法对神经网络进行学习和训练,构建了适合电动机转矩转速观测的BP神经网络。由于RBF神经网络无论是在逼近能力、函数拟合和学习速度方面都优于BP网络,也利用RBF网络进行了辨识。该方法较已经提出的方法相比,需要的检测量少,辨识方法简单。仿真研究表明,RBF神经网络辨识效果优于BP神经网络。  相似文献   
55.
高架城市轨道交通的噪声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了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的噪声特性,包括噪声的A声级时间历程、A声级频谱分析及时频分析,桥面、轨道振动加速度的频谱分析,主要声源的辨识,各声源对高架桥附近总噪声的贡献度分析.可为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采取减振降噪措施方案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56.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风险传播过程受拥堵预警信息、出行者行为特性及居民出行流量分布等诸多因素影响.本文提出包括道路子网、信息子网和出行子网的多重网络模型,应用改进的UAU-SIR(Unaware-Aware-Unaware-Susceptible-Infective-Recovered)模型,探讨多重网络预警信息下的城市道路...  相似文献   
57.
纤维增强塑料(FRP)混凝土结构疲劳性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FRP混凝土结构的疲劳性能是结构非常重要的一个性能,目前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还较少,本文简要从FRP新建结构和FRP加固混凝土结构两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对FRP混凝土结构疲劳性能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拟开展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8.
驾驶人在驾驶车辆的过程中总会面临由自身或外界条件所带来的或高或低的风险,即驾驶风险,通过对驾驶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及评估是对风险进行管理的有效对策,明确由人为因素(即驾驶人个体特征及驾驶行为)所带来的驾驶风险并对驾驶人进行安全管理尤为重要。为了全面了解各类危险驾驶行为和各种驾驶人群体的驾驶风险行为研究进展,对驾驶风险领域重点问题进行了总体概述。从驾驶人个体特征及驾驶行为的角度出发,探究了驾驶风险领域目前的研究现状,并利用科学知识图谱展示驾驶风险领域研究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通过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获取了3 406篇在1986~2020年(截至2020年2月29日)间出版的驾驶风险研究相关英文文献,共涵盖8 684位作者及6 018个关键词,基于科学知识图谱对该领域文献进行梳理与分析。结果表明:驾驶风险领域的国外研究在驾驶人选择方面主要从年轻驾驶人、老年驾驶人、新手驾驶人及职业驾驶人的角度进行切入,重点围绕酒驾、药驾、分心驾驶及疲劳驾驶等主题开展研究。与国外研究相比,中国在分心驾驶、疲劳驾驶领域的研究相对丰富,而针对酒驾、药驾的研究试验手段较为单一,研究不够全面;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有必要进一步增加老年驾驶人及新手驾驶人的深入研究,包括老年驾驶人适驾性评估与教育培训,以及新手驾驶人驾照分级制度的可行性探索。在研究方法方面,国外常见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驾驶模拟器试验、实车试验以及自然驾驶研究等,而中国在自然驾驶研究领域尚未充分开发利用;未来应考虑多种方法相结合并从不同角度促进对驾驶行为及驾驶风险的全面理解。  相似文献   
59.
近些年,我国交通事故量一直居高不下,而事故发生时车辆运行速度是分析事故原因、认定事故责任的重要内容,涉及保险理赔、法院审判等各个环节。目前分析事故原因,进行事故再现的主要途径是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事故鉴定机构进行速度重建,使用的方法主要有基于经验公式的事故重建、基于视频图像技术的事故重建、基于车载记录数据的事故重建和基于模拟软件的事故重建。文章主要介绍了交通事故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0.
为了分析城市道路环境下高度自动驾驶中非驾驶相关任务和接管紧迫度对接管绩效的影响,基于驾驶模拟器设计了自动驾驶紧急接管场景并开展驾驶模拟试验,接管请求时间分别设定为3,4,5 s,非驾驶相关任务为读新闻、看视频、玩游戏,自动驾驶车速为50 km·h-1,试验中共招募了49名被试(男性30名,女性19名),被试的平均年龄为31.06岁(标准差为7.1岁),驾驶人在自动驾驶阶段始终执行非驾驶相关任务,听到接管请求提示后需要接管车辆的控制权,并实施紧急避让操作。研究结果表明:在紧急接管情况下,接管紧迫度对合成加速度和最小TTC有影响,而对接管时间无影响,与5 s的接管请求时间条件相比,3,4 s的接管请求时间条件下的合成加速度明显增加,而最小TTC则随接管请求时间的减少而降低;非驾驶相关任务对接管时间和最小TTC有影响,而对合成加速度无影响,与无非驾驶相关任务相比,非驾驶相关任务会显著增加接管时间和降低最小TTC;碰撞几乎都发生在3 s和4 s的接管请求时间下,5 s的接管请求时间能够基本保证接管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