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03篇
  免费   939篇
公路运输   2965篇
综合类   3888篇
水路运输   2831篇
铁路运输   1208篇
综合运输   750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31篇
  2022年   326篇
  2021年   374篇
  2020年   422篇
  2019年   324篇
  2018年   355篇
  2017年   383篇
  2016年   377篇
  2015年   538篇
  2014年   773篇
  2013年   625篇
  2012年   936篇
  2011年   893篇
  2010年   737篇
  2009年   682篇
  2008年   641篇
  2007年   835篇
  2006年   692篇
  2005年   424篇
  2004年   284篇
  2003年   192篇
  2002年   112篇
  2001年   141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linkages between the space-distribution of grain sizes and the relative percentage of the amount of mineral species that result from the mixing process of siliciclastic and carbonate sediments at the Ria de Vigo (NW of Spain).The space-distribution of minerals was initially determined, starting from a detailed mineralogical study based on XRD-Rietveld analysis of the superficial sediments.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maps obtained for grain sizes, average fractions of either siliciclastic or carbonates, as well as for individual-minerals, were further stabilised. From this analysis, spatially organized patterns were found between carbonates and several minerals involved in the siliciclastic fraction. In particular, a coupled behaviour is observed between plagioclases and carbonates, in terms of their relative percentage amounts and the grain size distribution.In order to explain these results a conceptual model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interplay between chemical processes at the seawater–sediment interface and hydrodynamical factors. This model suggests the existence of chemical control mechanisms that, by selective processes of dissolution-crystallization, constrain the mixed environment's long-term evolution, inducing the formation of self-organized sedimentary patterns.  相似文献   
62.
采用结构化方法对舰船计划修理价格动态估算系统进行了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系统初步实现,对系统中舰船计划修理价格动态估算模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修理价格参数和修理价格标准的动态估算模型。  相似文献   
63.
为研究超大跨径斜拉桥钢桥面板的疲劳损伤问题,本文以某斜拉桥为工程背景,对实桥进行了现场疲劳损伤监测与分析,并基于断裂力学的三维裂纹扩展模型,对钢箱梁顶板-U肋和横隔板-U肋等焊接细节进行了数值仿真与研究。结果表明:实桥顶板-U肋焊缝细节高应力幅(大于10MPa)循环次数与疲劳损伤度明显低于横隔板-U肋细节,横隔板-U肋焊缝最大应力幅达到75~90MPa,顶板-U肋焊缝最大应力幅为15~30MPa,横隔板-U肋焊缝细节处裂纹数量远大于顶板-U肋焊缝细节处裂纹数量;顶板-U肋焊缝裂纹在扩展过程中基本保持平面,裂纹扩展有先沿焊缝方向纵向扩展,再向深度方向扩展的趋势;横隔板-U肋焊缝焊趾处裂纹先沿初始裂纹深度方向在横隔板扩展,再向横隔板厚度方向扩展,焊趾处裂纹先向U肋厚度方向扩展,后沿初始裂纹长度方向顺桥向扩展;在初始裂纹尺寸与荷载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顶板-U肋焊缝焊趾处裂纹扩展速度大于焊根处裂纹扩展速度,横隔板-U肋焊缝焊趾处裂纹扩展速率大于横隔板焊趾处裂纹扩展速率。  相似文献   
64.
吴彬  黄挺  郑金海 《水运工程》2017,(3):130-137
桩基础边载作用会在桩周产生负摩阻力,进而危及软土地区高桩码头、人工岛、路基等工程的安全。通过开展黏土中单侧堆载作用下单桩室内模型试验,测定桩身应变、桩顶沉降和水平位移,研究边载作用距离和桩型对桩身轴力及弯矩的影响,探讨桩身负摩阻力、桩顶沉降和水平位移在黏土固结过程中的时间效应。结果表明:边载作用距离对桩身最大轴力和最大弯矩有较大影响;翼板桩会增加桩身最大轴力和最大弯矩;负摩阻力和有效应力系数随时间增长且增速趋缓;增加边载作用距离和添加翼板都会提升桩身中性点位置,在这两组试验中均提升了8.33%。  相似文献   
65.
建立了贺江白沙至江口区段航道一维河网数学模型,采用该模型对贺江航道进行模拟分析,深入研究了水库不同调度条件下贺江航道断面水深问题.计算结果表明,贺江航道自白沙至江口区段的整体状况良好,只有在枯水期和中水期工况下在都平闸下存在不满足通航要求的区段,并且距离短、易整治.最后给出了不符合航道设计尺度要求的断面区间及其断面类型,对整体的贺江模型模拟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整治意见.  相似文献   
66.
车辆运行过程中,当轴箱弹簧突发断裂故障,会造成动力学状态和性能突变,一系悬挂刚度突然减小,暂时失去承载能力,会威胁车辆行车安全。结合整车的动力学仿真,建立了轴箱弹簧断裂过程的力学模型,对整个断裂过程进行仿真,模拟了轴箱弹簧突然断裂工况下车辆动力学性能变化,分析了轴箱弹簧断裂条件下车辆直线行车安全性以及曲线通过安全性。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轴箱弹簧突然断裂导致一系悬挂刚度剧变,引起轮轨垂向力先减小后增大,轮重减载率、脱轨系数等参数增大直至超限,但对轮轨横向力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7.
以广西南宁膨胀土为围岩材料,制作室内膨胀围岩隧道物理模型。通过对隧道模型进行干湿循环试验,得出围岩在吸水及失水条件下的围岩应力-时间关系曲线及衬砌应变-时间关系曲线。试验认为在吸水过程中大部分测点的围岩压力都经历了增长、减小、不同速率的再增长3个阶段。衬砌变形则经历缓慢增长、急剧增长、急剧减小、微增长4个阶段;在失水过程中,从整体上可以将围岩压力变化分为两部分,即围岩失水收缩致使衬砌和围岩的接触压力下降导致围岩应力值减小以及土体收缩产生收缩应力导致应力监测值增大。并分析这种变化规律的形成机理,证明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的存在。为今后膨胀围岩隧道的结构设计和施工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8.
以城市轨道交通出行方式链为例,针对城市轨道交通两端的接驳方式,构建基于交叉巢式Logit(CNL)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出行链联合选择模型。模型从出行全过程角度,将轨道交通两端的接驳方式纳入一个模型里进行联合选择。模型选取出行者社会经济特征,发生端出行特征,到达端出行特征三类特征变量,建立联合概率模型,对特征变量进行标定。模型结论显示:(1)以到达客流为主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对于交通接驳便捷程度的敏感性更高;(2)公交接驳方式转化为小汽车接驳的可能性更高。对于揭示城轨接驳规律,优化轨道接驳系统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9.
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钢轨扣件中60Si2Mn弹条在现场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生断裂现象的理论定性和有限元定量分析研究,确定了影响弹条断裂的原因。通过研究60Si2Mn弹条在钢轨扣件中的受力情况可知,其最大等效应力集中点与弹条现场使用实际破坏点相吻合,这是弹条断裂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弹条长期处于强度极限条件下工作,最终发生疲劳破坏,为弹条断裂的根本原因。经过现场对比试验,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和60Si2Mn弹条在设计和维修养护过程中应把控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70.
简要介绍了某型动车组所用单相三电平脉冲整流器的主电路,详细分析了其采用的瞬态电流控制方法的实现原理。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建立了该三电平脉冲整流器试验台的仿真模型,并对该三电平脉冲整流器在牵引工况、再生制动工况,以及运行过程中电网电压与负载突变情况下进行了仿真分析,为设计及制造该型动车组三电平整流器检验、测试设备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