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13篇
公路运输   27篇
综合类   50篇
铁路运输   13篇
综合运输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1.
为探寻中心城市城乡公交站点的筛选方法,判断当前站点的设置合理性,提出出行兴趣点 的概念,并以显著度指标来表征站点满足居民出行需求情况,结合出行调查数据和网络公开平台 所得数据,提取出行时效性和土地混合利用两个因素,且引入路网通达度、综合服务值两个指 标,建立站点显著度与二者的回归模型,并依据聚类分析将站点进行分级,通过分级结果判断得 到出行兴趣点集合,将其作为城市端城乡公交的备选站点集合。研究结果显示:所建二元回归模 型精度为0.85,拟合效果良好,表明采用显著度指标表征站点需求可行,其与路网通达度、综合 服务值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聚类分析将站点分为5 个等级,且4 级及以上站点能满足90%的农村 居民城乡出行需求,可作为出行兴趣点,构成中小城市城乡公交站点集合。  相似文献   
92.
建立一套完善的绿色交通评价体系是解决中等城市面临交通问题的关键。首先分析以往的交通评价方法以及存在的不足。综合考虑客运和货运需求,建立中等城市绿色交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界定相关评价标准。应用AHP-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提出基于集成云模型和物元分析理论的中等城市绿色交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方法。最后,对河源市绿色交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原理简单,考虑定性和定量指标,能全面反映城市绿色交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相似文献   
93.
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已推进落实4年有余,部分城市在指标完成情况、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并不理想。公交都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政策落地中最为重要的一环,首当其冲成为反思的关键。在浅析现行指标存在问题与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以公交都市的应有内涵和目标为导向,探讨指标选取与设计的原则。将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目标进行战术化分解,提出采用六项评判标准作为判断城市发展模式是否与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理念吻合的基本准则。最后,对公交都市考核指标体系进行概念性优化并给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4.
通过统计学分析,基于重庆市主城区不同立交基本段采集的交通流与道路线型等数据,建立Panel Data(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山地城市立交基本段通行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确定通行能力与主要影响因素间的数学关系,对主要影响因素的敏感度排序.结果表明:竖曲线半径、设计速度、圆曲线半径、大车比例是影响山地城市立交基本段通行能力的主要因素,其 中,竖曲线半径对通行能力的影响最大,敏感度最高,为20.66%;道路坡度由于影响权重较小,被大车比例取代.  相似文献   
95.
本文在分析摩托车高度发展下的中小城市主要交通特征的基础上,确定了未来这些城市的摩托车交通发展战略和应采取的对策,为这些城市今后的发展提供了规划的依据。  相似文献   
96.
在对传统中小城市公交发展问题及现状制约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宝应县、辉县等公交发展实践,对线网密度、覆盖率、重复系数等现有规范指标在中小城市公交规划中的适应性进行探讨。提出中小城市公交发展的一般布局原则及线网布局思路,最后,以宝应县公交规划为实例进行直观分析。  相似文献   
97.
针对山地旅游城市交通规划的特殊性,对重庆市彭水县旅游交通现状进行研究,理清旅游交通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彭水县旅游资源特点,根据彭水县目前交通状况对其交通需求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确定彭水县旅游交通规划目标与原则;最后提出适合彭水县的旅游交通规划,促进当地旅游社会经济的发展。彭水县作为典型的山地旅游城市,其交通规划对其他同类型城市的旅游交通规划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8.
在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政策的强力推动和地方政府积极参与“公交都市”申报的背景下,《公交都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引发行业内部激烈讨论。首先,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的“倒金字塔”层次结构,总结交通运输部、业界和学界各方观点。其次,明确应从面向乘客的需求导向指标和高质量的用户服务两个角度进行理念更新,提出“公交都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由法律法规与制度设计、规划实施、运营管理和用户服务四个层次构成的“正金字塔”层次结构。进而探讨“公交都市”本源、公交出行分担率和创新发展三方面问题。最后,提出“公交都市”创建应关注的内容,并强调补充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99.
A macroscopic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s of private and public transportation systems on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Greater Toronto Area (GTA) is undertaken from economic,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perspectives. The methodology draws upon the urban metabolism and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 approaches to assessing urban sustainability, but compares modes in terms of passenger-kms. In assessing the economic sustainability of a city, transportation should be recognized as a product, a driver and a cost. In 1993, the traded costs of automobile use in the GTA were approximately balanced by the value of the automobile parts and assembly industry. But local transit costs 1/3 to 1/6 of the auto costs per person-km, in traded dollars, mainly because local labour is the primary cost.Public transportation is more sustainable from an environmental perspective. Automobile emissions are a major contributor to air pollution, which is a serious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al health problem in Toronto. Public transportation modes are less energy intensive (including indirect energy consumption) and produce CO2 at an order of magnitude lower, although these benefits are partially undermined by under-utilization of transit capacity and the source of electricity generation.The social benefits of automobile use are likely more significant than costs in determining GTA residents' preferential mode choice. The speed and access of auto use provide important economic benefits, e.g. relating to employment and product choice. Nevertheless, offsetting the service attributes of private transportation are large social costs in terms of accidents. The costs of automobile insurance provide one tangible measure of such negative impacts.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GTA, innovative approaches are required for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level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or substantially reducing the need for the service level provided by automobiles. Efforts such as greater integration of bicycles with public transit, or construction of light-rail systems in wide roadways, might be considered. But to be sustainable overall, a transportation system has to be flexible and adaptable and so must combine a mixture of modes.  相似文献   
100.
汤铭潭  张全 《城市交通》2005,3(3):49-52
对我国小城镇道路交通特点、存在问题和基本功能进行了分析,从满足交通运输、道路网走向、人居环境、景观、地面排水、工程管线布置等方面的要求进行了详细论述,提出我国小城镇道路交通规划优化的基本要求。对我国小城镇道路交通规划的优化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