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15篇 |
免费 | 303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427篇 |
综合类 | 549篇 |
水路运输 | 105篇 |
铁路运输 | 137篇 |
综合运输 | 20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32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71篇 |
2021年 | 69篇 |
2020年 | 71篇 |
2019年 | 47篇 |
2018年 | 60篇 |
2017年 | 61篇 |
2016年 | 53篇 |
2015年 | 74篇 |
2014年 | 111篇 |
2013年 | 72篇 |
2012年 | 82篇 |
2011年 | 89篇 |
2010年 | 77篇 |
2009年 | 59篇 |
2008年 | 60篇 |
2007年 | 85篇 |
2006年 | 85篇 |
2005年 | 33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91.
客运专线旅客出行选择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客出行选择行为的研究,对了解旅客的实际出行需求状况,科学地制定客运专线运输组织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在考虑影响旅客出行选择行为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模拟了旅客出行的选择过程。利用非集计方法,构造了旅客出发时刻和运输方式选择行为的双层巢式逻辑决策模型,并对模型参数的估计方法进行分析。在大量问卷调查基础上,收集了石太客运专线旅客出行选择行为的叙述性偏好和显示性偏好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工作。利用最大似然法,对模型的上下选择层的参数进行估计。根据回归得到的参数,分析了当城际之间的客运通道引入客运专线时,旅客的个人社会经济因素、时间因素、运输方式等属性对旅客出行选择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892.
构建了文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筛选出288篇相关文献,综合分析了文献数据获取方式、指标选取、识别方法和研究结论;以驾驶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统计学方法,系统阐述了驾驶分心试验数据的获取方式,总结了其多样性和两极化的原因;梳理了驾驶分心识别指标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其使用效能和优缺点;对比了不同驾驶分心识别模型的准确率,分析了其差异性的根源;提出了未来驾驶分心数据获取方式、指标选取、识别方法的研究趋势。分析结果表明:试验是驾驶分心数据获取的主要方式,自然驾驶数据集、视频录像是新的数据获取方式,路边观察和调查问卷的数据获取方式关注度较低;对照、跟车、超车、变道场景及添加其他危险事件的复杂度较高的场景是研究较多的驾驶分心场景;驾驶分心次任务的设置说明目前驾驶分心研究的类型和主题较集中;融合指标是使用频次最高的驾驶分心识别指标,且以驾驶绩效指标和眼动指标、驾驶绩效指标和反应指标这两类融合指标较多,驾驶绩效指标是使用最多的单类指标;支持向量机模型是使用最多的驾驶分心识别模型,但识别准确率标准差较大,性能不稳定,深度学习算法模型的识别准确率较高,且稳定性好;未来的驾驶分心研究需均衡研究主题,扩展人机共驾的分心场景,深化驾驶分心类型研究,构建标准化指标体系和选取原则,强化模型构建识别不同类型和严重程度的驾驶分心。 相似文献
893.
为准确评估大规模轨迹数据中的船舶停留活动,构建了两阶段船舶轨迹停留点提取策略,提出了特征驱动的船舶停留行为识别与自动分类方法;以距离、时间和轨迹点数量为约束条件构建了规则模型,检测了原始轨迹中的停留候选轨迹,引入孤立森林算法检测和去除异常离群点,提取了高聚集度的船舶停留轨迹集合;基于船舶靠泊和锚泊的时空特征,定义了轨迹点重复率、相邻点平均距离和最远点对距离3个指标,构建了新的轨迹相似性度量模型,量化了船舶停留轨迹点的分布特征和聚合程度,并利用K近邻算法完成了船舶锚泊行为与靠泊行为的自动分类;采用提出的方法处理了3个不同水域的船舶轨迹数据,准确获取了船舶停留行为的分类结果,并验证了船舶锚泊与靠泊在轨迹时空特征上的差异性,以人工标注结果为参考依据评估了船舶停留行为识别与分类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船舶靠泊的轨迹点重复率在80%以上,最远点对距离和相邻点平均距离分别为6~11和1~2 m,船舶锚泊的轨迹点重复率在10%以下,最远点对距离和相邻点平均距离分别为150~250和8~10 m,说明轨迹点重复率、相邻点平均距离和最远点对距离这3个时空特征对船舶靠泊和锚泊具有显著的区分能力;提出的方法对船舶停留识别分类的正确率在98%以上,充分证明了其有效性;采用提出的方法可更新已有码头和锚地的空间位置,自动识别规则水域外的船舶异常停留和规则水域内的超长时间船舶异常停留,掌握在港船舶停留分布情况,识别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的热点码头和锚地,从而辅助优化港口规划布局和交通组织。 相似文献
894.
对蜂窝芯体承受局部高速冲击时的动态响应和变形模式进行研究,主要关注弹体高速冲击蜂窝芯体并最终停留在蜂窝芯体内部的情况。进行时速为394,507,627 km/h的高速冲击试验,建立该冲击过程的有限元模型,有限元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侵入深度数据和变形模式吻合良好,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通过对比2种结果,发现在200~700 km/h的速度区间内可以最低使用二阶曲线较为准确地拟合弹丸的侵入深度变化。蜂窝的变形主要集中在弹坑附近,但在无明显形变的区域仍存在一定的损伤。此外,蜂窝的胶黏性能被证明在高速冲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试验结果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95.
从工作记忆的测量范式、研究方法入手,总结工作记忆对驾驶行为的影响。梳理了国内外 工作记忆与驾驶行为关系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与工作记忆容量低的驾驶员相比,工作记忆容 量高的驾驶员,在一定的认知任务下,驾驶稳定性更好。此外,文章预估了工作记忆在驾驶行为领域今后的发展趋势,总结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从工作记忆量化及工作记忆训练的角度上为驾驶行为研究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896.
为准确揭示道路因素与路段出租车超速行为特征的关联关系,本文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主干道路段为研究单元,通过车载GPS设备获取大范围出租车超速行为样本。在筛选出10类典型城市道路特征的基础上,选择路段超速线密度和不同百分位数超速严重度作为研究对象;为减少空间效应对估计的干扰,本文验证了超速特征的空间相关性,并分别构建基于对数-高斯分布的标准线性模型和空间条件自回归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及空间滞后模型这3类空间模型,探究不同空间模型与出租车超速行为特征的拟合情况;同时,考虑道路组间异质性,进一步构建随机系数空间模型。结果表明:出租车路段超速线密度和超速严重度均存在显著空间自相关性,空间模型对其拟合效果普遍优于传统模型;不同超速行为特征适用不同的空间模型,随机系数空间条件自回归模型对超速线密度拟合效果最优,而不同百分位数超速严重度适用的最佳拟合模型差异较大;路段限速、一块板横断面及非机动车车道这3类因素表现出对出租车超速行为特征的组间影响异质性;因素解释方面,路段限速、一块板横断面、非机动车车道、路段施工区与超速线密度显著相关;路段限速、非机动车车道、上下坡匝道、路段施工区及路段长度与超速严重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97.
为探讨钢夹板螺栓连接胶合木梁的抗弯性能,针对采用钢夹板螺栓连接进行接长的胶合木梁的构造特点,考虑拼接的两段梁是否来源于同一根胶合木、螺栓顺纹间距及螺栓并列、错列布置3个影响因素,设计制作13组共39根试验梁,进行抗弯性能试验。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探讨钢夹板螺栓连接胶合木梁的破坏机理及螺栓端距和直径、钢夹板和胶合木厚度等影响参数对其抗弯性能和承载力的影响规律。试验与计算结果表明:螺栓顺纹间距对钢夹板螺栓连接胶合木梁的抗弯性能影响显著,而螺栓并、错列布置方式与拼接的两段梁是否来源于同一根胶合木对钢夹板螺栓连接胶合木梁的抗弯性能影响较小。随着螺栓顺纹间距的增大,试件的初始抗弯刚度和抗弯承载力明显提高。采用钢夹板螺栓连接方式可以实现胶合木梁的接长,在一定范围内增大螺栓端距和直径、钢夹板和胶合木的厚度还能提高钢夹板螺栓连接胶合木梁的抗弯承载力。装配式木结构中可以采用钢夹板螺栓连接方式对胶合木梁进行接长,其抗弯性能受螺栓顺纹间距的影响较大。对螺栓端距、螺栓直径、钢夹板厚度、胶合木厚度的参数研究可为装配式木结构的设计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98.
899.
从准三维固结理论出发,根据排水板在地基排水固结中的空间性及特殊荷载条件,推导出真空预压条件下的砂井固结理论。考虑到实际工程中排水板的淤堵行为对地基固结存在影响,分别进行梯度比试验及单井模型试验,结合试验结果建立考虑淤堵行为影响的修正砂井固结理论。通过对比理论计算值与模型试验实测值,验证土体的超孔压实测变化曲线与理论曲线有良好的吻合度,理论计算公式能有效反映排水板在不同淤堵程度下对地基固结发展的影响。提出的修正砂井固结理论可为相关真空预压软基处理工程推广使用,做出更贴近实际的理论计算。 相似文献
900.
岳健;谭仁华;安永林;刘运思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6,13(11):2211-2219
针对矿山法施工的下穿河流水下小净距交通隧道,结合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研究在河水位变化影响下的隧道施工力学行为。首先,考虑河水位变化、隧道开挖面位置变化对围岩的应力场与渗流场的影响,建立三维计算模型,根据现场监测得到的河水位-施工步变化曲线,在模型中设置了92种河水位与施工步的对应状态;然后分析计算结果,并对比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最后计算分析河水位暴涨与骤降的8种工况。研究结果表明:在相邻洞施工的影响下,本洞上台阶初衬的最大压应力出现在拱脚;相比前一施工步,施工仅仅向前推进1步的同时如果河水位暴涨5 m,会明显恶化本洞紧邻施工段的初衬的受力状况。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若干工程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