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5篇
  免费   62篇
公路运输   213篇
综合类   174篇
水路运输   170篇
铁路运输   123篇
综合运输   4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In this paper we develop and explore an approach to estimate dynamic models of activity generation on one-day travel-diary data. Dynamic models predict multi-day activity patterns of individuals taking into account dynamic needs as well as day-varying preferences and time-budgets. We formulate an ordered-logit model of dynamic activity-agenda-formation decisions and show how one-day observation probabilities can be derived from the model as a function of the model’s parameters and, with that, how parameters can be estimated using standard loglikelihood estimation. A scale parameter cannot be identified because information on within-person variability is lacking in one-day data. An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to data from a national travel survey illustrates the method. A test on simulated data indicates that, given a pre-set scale, the parameters can be identified and that estimates are robust for a source of heterogeneity not captured in the model. This result indicates that dynamic activity-based models of the kind considered here can be estimated from data that are less costly to collect and that support the large sample sizes typically required for travel-demand modeling. We conclude therefore that the proposed approach opens up a way to develop large-scale dynamic activity-based models of travel demand.  相似文献   
172.
林红良  李志  祝广场 《船电技术》2012,(Z1):35-37,41
在余热发电系统中,换热器直接将热源中的热量吸收传递到系统中,然后将从透平中出来的工质冷凝,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了整个系统的效率。本文引入了无量纲熵产数Ns表示换热器的热力完善程度,并且通过熵产分析,揭示了换热器能耗产生的原因,确定了最佳的热力参数匹配,能够更好的完成节能目的。对于工业中余热发电项目的优化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3.
国际海事组织正在研究制定第二代完整稳性衡准,根据已经提出的参数横摇和纯稳性丧失的第一层薄弱性衡准建议方案,对我国5艘客滚船、5艘集装箱船、5艘油船和5艘散货船进行实船验证,对第一层薄弱性衡准的建议方案的适用性和合理性,提出必要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以完善新的国际完整稳性衡准规则。  相似文献   
174.
该文对实际工程中三岔挤扩灌注桩(简称DX桩)与直孔桩的抗压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由于三岔挤扩灌注桩有承力盘或承力岔,其受力呈现为摩擦端承桩受力模式,相比直孔桩具有承载能力大,沉降小的良好受力性能。  相似文献   
175.
介绍一种应用于变速恒频发电系统中,“模拟双向调节”的混合励磁发电机的电压调节模式.该调压器为双向调节模式,满足了混合励磁发电机变速条件下可靠输出稳定电压的要求.设计了稳压器,验证了性能.  相似文献   
176.
有、无柱地铁地下车站地震响应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有柱与无柱地铁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响应特性的异同,采用ABAQUS软件对2种地铁车站结构进行了水平向的非线性地震响应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在3种地震波不同峰值加速度作用下2种结构的响应特性。结果表明:1)2种车站结构的地震响应规律基本相似,在强震作用下均会受到严重的损伤,除侧墙与顶底板的连接处外,有柱车站的中柱与无柱车站的底板均为抗震的薄弱点,应注重加强其抗震性能;2)顶底板间最大的相对水平位移与输入波峰值加速度近似呈线性增大关系,且与波的频谱特性密切相关;3)在地震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单向累积残余变形沿侧墙高度的变化曲线呈波浪状,最终摆向与最大摆幅的摆向一致;4)2种车站结构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形状相似,且相对基岩输入波有明显的放大。  相似文献   
177.
以宁波火车南站枢纽改造工程临时铁路桥(宁波桥)为研究对象,探讨自重初应力对格构柱高墩-连续板梁桥的全模态和缩聚模态的影响。在考虑自重初应力与不考虑自重初应力2种情况下,分别采用子空间法和缩聚模态法,求得宁波桥包含局部振动的全局模态和仅考虑整体振动的缩聚模态。分析结果表明:自重初应力对宁波桥动力特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影响轴向受力构件的局部模态,对整体振动模态几乎没有影响;2种情况下局部振动模态的频率差别很大,振型也有所差异;而整体振动模态的固有频率几乎是一一对应相等,振型也是一一对应相同。该结论对恒载自重初应力较大的桥梁动力特性分析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8.
不同站台宽度、柱网形式对地铁车站土建造价有重大影响。选取典型的地铁车站形式,对其结构内力及造价进行对比分析;对不同站台宽度的单柱及双柱车站内力分析其弯矩规律,并对比分析不同柱网形式下车站的弯矩变化规律。根据对比分析,11 m站台宽度的单柱车站及双柱车站的结构内力较合理,造价较低。对比分析的结论可为地铁车站方案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9.
针对低重心斜拉桥边跨墩柱的横向抗震问题,以某在建低重心斜拉桥为背景,进行边跨墩柱横向抗震措施研究。该桥主桥为(45+80+285+80+45)m双塔双索面混凝土斜拉桥,边跨墩柱高度仅为11 m。采用SAP2000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输入地震动,通过抗弯能力需求比R M评估桥梁的抗震性能,提出改变墩柱截面形式与采用防屈曲支撑构件(BRB)等8种抗震措施,并对比分析各措施墩柱关键截面的R M。结果表明:在地震作用下,设置横向固定支座的边跨墩柱墩底截面弯矩较大、R M均小于1,是低重心斜拉桥横向抗震的薄弱环节;8种抗震措施墩柱关键截面的R M均大于1,各措施均可改善边跨墩柱的横向抗震性能,措施Ⅱ-6(将边跨墩柱改为双肢截面,并在双肢间设置BRB)为该桥最优措施。  相似文献   
180.
阐述了电解水制氢技术在机动车上的应用研究与改进设计,详细介绍了系统组成、工作原理、主要性能参数、载车综合控制技术的研究设计和关键技术的解决、电解新技术的研究及新工艺的应用等.机动制氢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我国"神舟"号系列航天飞行试验和"嫦娥一号"绕月工程的气象保障业务,及时检测"发射、回收窗口"的信息,为航天飞行试验提供可靠的气象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