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23篇
  免费   643篇
公路运输   4190篇
综合类   3362篇
水路运输   2739篇
铁路运输   2718篇
综合运输   457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105篇
  2022年   248篇
  2021年   389篇
  2020年   372篇
  2019年   227篇
  2018年   205篇
  2017年   264篇
  2016年   256篇
  2015年   360篇
  2014年   890篇
  2013年   635篇
  2012年   1157篇
  2011年   1120篇
  2010年   892篇
  2009年   878篇
  2008年   859篇
  2007年   1120篇
  2006年   1020篇
  2005年   696篇
  2004年   425篇
  2003年   305篇
  2002年   216篇
  2001年   196篇
  2000年   125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为实现车辆自主避撞,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提出一种基于线性路径跟踪控制的换道避撞控制策略。为实时确定制动和换道时机,获取跟车状态下自车和前车车速、加速度、相对距离以及驾驶人制动反应时间计算制动安全距离和换道安全距离,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引入制动危险系数B和换道危险系数S评估制动与换道风险,使得车辆发生追尾碰撞的危险程度和主动干预阈值更直观。根据车辆期望横向加速度和期望横向位移的变化特性,采用5次多项式法规划符合驾驶人换道避撞特性的避撞路径。为保证换道避撞过程中驾驶人的安全舒适,采用最大横向加速度约束换道避撞轨迹。为实现对换道避撞路径的线性跟踪控制,保证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和横摆稳定性,基于车辆稳态动力学模型建立前馈控制,结合线性反馈控制消除换道路径的位置和横摆角偏差,修正参考路径实现直车道场景追尾避撞控制。仿真和实车交叉验证试验表明:根据车辆期望横向加速度和期望横向位移建立的符合驾驶人换道避撞特性的五次多项式换道路径与驾驶人实际换道避撞路径基本吻合,结合碰撞时间和车间时距的制动避撞控制策略能够在保证车辆行驶安全舒适性的同时有效避免车辆追尾碰撞,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52.
针对电子节气门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构建了电子节气门的关键部件如驱动电机、减速系统、复位弹簧等物理和数学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建立了电子节气门的仿真控制系统,系统包括表示静态库仑摩擦及复位弹簧的非线性函数和动态的线性传递函数。采用积分分离PID的控制算法对仿真模型进行模拟开度输出,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的电子节气门控制中。实测结果与模拟输出结果较为相符。  相似文献   
953.
马岚  段汝健  张开雄 《隧道建设》2013,33(8):633-644
通过对锦屏一级水电站地下厂房的工程地质条件、布置与结构设计、工程监测资料的汇总分析,针对围岩破坏与地应力、强度应力比、地质结构面、洞室布置与结构的相关关系分析,重点分析围岩破损与施工开挖程序、分层、爆破、支护结构与支护时机选择的相关关系,认为在高地应力条件施工中创新采用的应力有限释放控制技术(含不同围岩的个性化爆破设计、动态确定岩壁吊车梁浇筑时间、大型地下洞室群交岔口施工技术、圆筒形建筑螺旋形立体开挖支护施工技术)对围岩变形破坏控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根据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参考和引用了理论、原理、计算分析方法、试验方法和相关数据,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对施工技术进行研究,解决工程施工的实际问题,指导工程施工,也为类似工程研究与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4.
张磊 《路基工程》2013,(3):142-147
中国公路隧道建设已进入高数量、高技术、高难度、高风险的四高建设期,开展隧道工程建设阶段的安全风险评估也日益重要。根据《公路桥隧建设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办法》和《公路隧道建设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指南》,对成安渝高速公路龙泉山二号隧道工程,运用工程类比法进行重大安全风险事故的分段评估,给出隧道各区段风险事故的概率、损失等级,提出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减少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以达到安全、经济、高效的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955.
为解决采用结构分割转换工法(CC工法)建造的某地下停车场小间距隧道群矩形顶管施工中顶管机出现栽头及掘进姿态控制困难的问题,结合项目施工过程的姿态监控数据,对产生栽头及姿态偏差的原因进行理论分析,提出相应的控制技术,并采取现场试验的方法进行效果验证。结果表明: 1)顶管机栽头现象的原因主要有顶管机体重心偏差、漏浆、姿态预留不够、后靠不稳; 2)通过设备和管节定位处理、洞门密封处理、增加始发姿态预留量、后靠稳定性控制等措施可有效防止顶管机栽头; 3)始发阶段采取洞门预留、破除等控制措施,掘进阶段控制掘进速度并辅以“E”型导向槽进行轴线控制等措施,可有效控制顶管机顶进姿态; 4)通过采取调整铰接油缸行程差、主推油缸行程差及姿态偏差方向的土压等姿态纠偏技术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  相似文献   
956.
尹力  史玲娜  刘贞毅  张龙 《隧道建设》2019,39(8):1270-1276
针对公路隧道照明安全与节能之间的矛盾,特别是低交通量下“无车照明”的能耗浪费现象,采用微波车检实时探测交通流技术,提出一种在低交通量下实施“车来灯亮、车走灯暗”的“与车随行”智能控制技术。根据安全视距和人眼视觉反应驰豫时间要求,确定该控制技术下“车来灯亮”以及无来车时“车走灯暗”亮度水平和间隔时间规定。由该技术制定的应用方案用于实际工程,不仅可保证隧道照明安全性,更可在现有规范基础上进一步降低隧道照明能耗,实现低交通量下实时动态的智慧节能照明控制。根据实际工程照明效果测试,所采用的方案可降低隧道照明年运营费用达72%。该技术对提升隧道照明安全和节能水平,推动隧道提质升级和公路交通绿色低碳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57.
针对道路曲率变化范围较大时,智能车辆在大曲率道路工况车道保持控制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可拓切换控制理论的智能车辆车道保持控制系统,该车道保持系统由上层可拓控制器和下层控制器两部分组成。在上层可拓控制器中,通过车道线检测得到车辆相对于道路的位置信息和道路曲率信息。根据可拓集合理论,选取预瞄点处横向位置偏差和前方道路曲率值作为可拓集合的特征值并划分可拓集合,求解关联函数,并根据关联函数值将车辆-道路系统状态分为经典域、可拓域和非域。在下层控制器中,在经典域采用基于横向位置偏差和航向偏差的PID反馈控制器,在可拓域中采用基于前方道路曲率的PID前馈-反馈控制器,非域中车辆-道路系统处于完全失控状态,采取紧急制动。2种仿真工况结果表明:相比于单一PID反馈控制,提出的车道保持控制系统,有效抑制了在大曲率道路下的跟踪误差值,提高了智能驾驶汽车在时变曲率的道路工况下车道保持控制精度和工况适应性。  相似文献   
958.
基于自动换道控制技术中融合个性化驾驶人风格的研究,建立考虑驾驶人风格的车辆换道轨迹规划及控制模型以提高换道规划控制模型对不同风格驾驶人的适用性,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驾驶人的个性化需求。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采集得到了212份驾驶人风格量表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K均值(K-means)聚类分析法将驾驶人按驾驶风格分为激进型、普通型和谨慎型,并通过驾驶模拟器试验采集不同风格驾驶人分别在自车道前车、目标车道前车和目标车道后车影响下的换道行为数据。然后对椭圆车辆模型进行改进,以描述不同风格驾驶人的行车安全区域,并据此构建3种典型工况下不同风格驾驶人的换道最小安全距离模型,结合驾驶舒适性约束、车辆几何位置约束以及不同风格驾驶人的换道行为数据,以换道纵向位移最短为目标,实现适应驾驶人风格的换道轨迹规划。最后以基于预瞄的路径跟踪模型作为前馈量,设计基于动力学的线性二次型最优(LQR)反馈控制器,通过调节控制权重矩阵实现3种工况下不同驾驶人风格的换道轨迹跟踪。PreScan和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考虑驾驶人风格的换道轨迹规划及跟踪控制模型能够实现不同驾驶风格的自动换道轨迹规划及跟踪控制,可满足驾驶人个性化换道需求。  相似文献   
959.
介绍了南京市水阳江流域基本情况及疫区基本情况,阐述了水利血防工程的必要性。介绍了该工程的主要建设内容,并阐述了该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和灭螺后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60.
根据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结构受力特点,运用弹性地基梁法,抗滑桩与锚索的变形协调原理建立方程组。编写大量计算程序,快速计算出锚索拉力、桩身内力及位移。将计算结果与常用的设计计算方法进行比对,优化后的计算方法为工程建设节省了大量投资。自编的计算程序有利于推动此类方案的设计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由单靠经验向更为科学的方向不断发展。该方法直观、方便、快捷且适用,有效控制投资,可为同类工程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