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82篇 |
免费 | 217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657篇 |
综合类 | 524篇 |
水路运输 | 472篇 |
铁路运输 | 482篇 |
综合运输 | 6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7篇 |
2024年 | 64篇 |
2023年 | 36篇 |
2022年 | 56篇 |
2021年 | 81篇 |
2020年 | 81篇 |
2019年 | 66篇 |
2018年 | 70篇 |
2017年 | 86篇 |
2016年 | 90篇 |
2015年 | 78篇 |
2014年 | 107篇 |
2013年 | 78篇 |
2012年 | 280篇 |
2011年 | 123篇 |
2010年 | 82篇 |
2009年 | 91篇 |
2008年 | 77篇 |
2007年 | 135篇 |
2006年 | 106篇 |
2005年 | 90篇 |
2004年 | 76篇 |
2003年 | 47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26篇 |
2000年 | 23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31.
针对典型的海岛型城市海口市,综合考虑经济、政策、基础设施等多维度定性、定量影响因素,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预测2020-2035年海口市对外客运需求量。预测结果显示,未来15年海口市对外客运需求呈稳步上升趋势,预计在2035年对外客运总量将突破8000万人次。GDP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当增速大于9%时,当前设施建设计划需要进一步加强,提前提高交通设施的供给能力;就业引进人口敏感性分析得出,人才引进规模控制在100万人左右可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比60万人、140万人分别高出6.9%、5.1%;两种主要对外交通方式(机场和高铁)建设时序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机场开通相比高铁可拉动需求增长提高6.3%,这充分说明航空是海岛型城市对外出行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832.
以心轨顶宽20、35、50 mm处的辙叉区钢轨关键截面作为研究对象,基于NURBS曲线理论建立辙叉区钢轨廓形重构方法;以关键截面钢轨廓形上若干型值点为设计变量,以打磨材料去除量的减少和脱轨系数的降低为目标,以钢轨廓形几何特征和降低钢轨滚动接触疲劳为约束条件,设计出18号道岔辙叉区钢轨经济性打磨廓形;建立了轮轨接触有限元模型和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进行了轮轨接触应力与动力学指标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优化的打磨廓形接触点分布均匀,具有良好的轮轨接触几何特性;钢轨打磨材料去除量在2号截面处降低了17.2%;各截面Mises应力分别降低了8.7%、8.3%和11.5%,轮轨接触应力降幅分别为12.9%、15.8%和18.0%;列车逆侧向过岔时,轮轨横向力与车体横向振动加速度分别降低了10.3%和15.6%,脱轨系数与轮重减载率分别降低了8.1%和10.6%,疲劳因子降低了12.2%。可见,优化廓形在保证列车运行安全性的同时,提升了列车运行的平稳性以及辙叉区钢轨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833.
针对时速160 km动车组在单线隧道内列尾横向晃动问题,提出列尾气流涡脱效应引起车体涡激振动而导致列尾横向晃动的机理,研究了车辆悬挂参数改进等相关抑制措施;根据某动力车结构参数,建立车辆横向动力学模型,结合半经验非线性涡激振子模型,实现涡激振动时车辆流固耦合横向动力学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单线隧道内动车组列尾较大的横向涡激力以及涡激频率与车体蛇行频率共振是引起晃车的主要原因;减小横向涡激力、提高车辆蛇行运动稳定性是减小晃车幅值的有效措施;针对该动力车,需避免较低等效锥度的轮轨接触,以防车辆一次蛇行导致涡激振动加剧;当转向架抗蛇行减振器阻尼由800 kN·s·m-1减小到400 kN·s·m-1,涡激共振时车体后端横向振动加速度幅值减小40%;车辆二系横向悬挂采用天棚阻尼半主动控制时,可以有效减小涡激共振区车体横向振动幅值,并能兼顾车体前后端横向平稳性。 相似文献
834.
为了对地铁车辆的运行性能实现更准确的评估和更有效的优化,借助有限元理论和子结构理论建立了车体和转向架构架等关键零部件的柔性动力学模型;基于天棚半主动控制算法和柔性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了考虑半主动控制悬挂的地铁车辆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考虑轨道随机不平顺的影响,研究了半主动控制悬挂以及结构柔性对地铁车辆运行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的悬挂装置,天棚半主动控制极大降低了车辆的振动加速度,并使其变化趋势更加平缓,对车辆的低频振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采用本文的研究参数,天棚半主动控制在直线段可使车辆的垂向Sperling指标和垂向振动加速度均方根(RMS)分别降低26.8%和7.5%,使车体横向Sperling指标和横向振动加速度RMS分别降低8.8%和4.9%,而在曲线段,天棚半主动控制可使车辆垂向Sperling指标和垂向振动加速度RMS分别降低25.1%和5.7%,使横向Sperling指标和横向振动加速度RMS分别降低15.6%和8.3%,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和运行稳定性大幅提升;考虑结构柔性时,车辆的垂向Sperling指标和垂向振动加速度RMS相比于未考虑结构柔性时分别增大了4.3%和6.8%,横向Sperling指标和横向振动加速度RMS分别增大了3.0%和3.4%。可见,车体和构架的结构柔性对车辆的动态特性有较大影响,在对车辆运行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进行计算和评估时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835.
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构建了2万吨重载列车中部机车-货车三维动力学模型,分析了连挂车钩初始高差、车钩钩头摩擦因数等关键因素对中部机车跳钩的影响规律,探究了空制缓解与牵引工况下中部机车-货车连挂车钩分离的形成机理,并提出相应的防控对策。研究结果表明:中部机车-货车连挂车钩在压钩状态下能够保持稳定,但在钩缓系统由压缩状态转变为拉伸状态的过程中,机车电制力、牵引力将使连挂车钩产生垂向相对跳动;进入拉钩状态后,较大的初始高差和较差的钩头摩擦因数使得连挂车钩自锁力不足,导致车钩间垂向相对位移迅速增大;若机车垂向转角限值过大,车钩间垂向相对位移将进一步增大至300 mm以上,最终导致车钩分离现象的发生;当钩头摩擦因数和机车车钩垂向转角限值分别为0.08、8°时,空制缓解工况下发生车钩分离所需的最小初始高差、电制力施加比例分别为40 mm、40%,牵引工况下发生车钩分离所需的最小初始高差、牵引力施加比例分别为30 mm、50%;空制缓解工况下,当初始高差为50 mm、电制力施加比例为70%时,发生车钩分离所需的最小钩头摩擦因数、机车车钩垂向转角限值分别为0.09、6°;牵引工况下,当初始高差为50 mm、牵引力施加比例为100%时,发生车钩分离所需的最小钩头摩擦因数、机车车钩垂向转角限值分别为0.10、7°。可见,为有效抑制跳钩事故的发生,须严格限制连挂车钩间的初始高差,适当减小机车电制动力/牵引力,增大车钩钩头的摩擦因数,以及限制机车车钩的垂向最大转动角度。 相似文献
836.
全过程工程咨询实践中面临各业务协同不足,各专业碎片化发展等问题,如何系统提升全过程工程咨询的核心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知识价值链与全过程工程咨询核心能力的相互作用关系,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对知识价值与全过程工程咨询核心能力关系进行仿真分析,揭示知识价值链对全过程工程咨询核心能力的作用机理,旨在提升全过程工程咨询的服务水平,研究结果对于推进全过程工程咨询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37.
开展高速动车组变轨距转向架动力学性能的滚动振动台架试验研究,最高试验速度为600 km/h,包括在准轨1 435 mm和宽轨1 520 mm轨距线路上的蛇行稳定性、运行平稳性和轮轴横向间隙动态变化情况。准轨线路的钢轨廓形为CN60,轨底坡1/40;宽轨线路的钢轨廓形为俄罗斯P65,轨底坡1/20。试验结果表明,在2种轨距线路上,变轨距转向架的线性临界速度均在600 km/h以上,实际轨道激励下临界速度大于440 km/h,满足线路实际400 km/h运营需求。平稳性指标小于2.0,舒适度指标小于1.5,满足标准限值要求;轮轴横向间隙动态变化量小于0.7 mm。 相似文献
838.
盾构施工会产生大量渣土,采用传统填埋消纳方式处理盾构渣土会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盾构渣土必须采用分离、脱水、回收利用等环保方式进行处理。若处理流程中的各个子系统、各设备之间没有进行合理的参数匹配,就会造成水池或管路淤积、设备损坏、旋流器失压失效等问题,系统无法长时间稳定工作。为解决上述问题,依托深圳地铁14号线某施工区间的盾构渣土环保处理流程,分析其中的流体技术,提出通过理论和经验计算进行渣土环保处理系统流体匹配的方法,并将此方法运用到该项目的设计、选型中。运行情况表明,运用此方法匹配的流体系统可长期稳定运行,渣土分离、脱水效果好,流体总体达到平衡,实现了水的循环利用。本文提出的流体匹配方法不只适用于本流程,同样适用于大部分渣土处理流程,不同项目可根据处理量和渣土的具体组成,参考本方法进行匹配计算。 相似文献
839.
根据近年来高速列车气动噪声相关研究,从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方面介绍了当前高速列车气动噪声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 分析了高速列车气动噪声源分布和产生机理,探讨了高速列车关键区域气动噪声降噪措施,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研究结果表明:高速列车运行产生的气动噪声主要声源为几何体表面偶极子声源,分布在转向架、受电弓、车厢连接处、头车与尾车等区域;转向架区域存在着车体表面结构不连续性,气流流经时产生流动分离和流体相互作用,形成较强气动噪声源,可以采用转向架舱外设置裙板和舱内壁与周围铺设吸声板等措施进行降噪;受电弓各部件受到流动冲击作用,产生周期性涡旋脱落诱发的单音噪声,可通过减少受电弓结构部件、改变受电弓杆件截面形状、安装受电弓导流罩、受电弓两侧设置隔声板和射流控制等措施进行气动噪声有效控制;无封闭式车厢风挡形成开放式环形空腔,气流流经时产生较强的气动噪声和气动声学耦合,采用全封闭风挡可有效降低气动噪声产生;头车部位气流流动分离以及尾车部位由于尾涡脱落和非定常流动结构形成与发展,诱发气动噪声产生,头车、车身与尾车减少突出部件,保持几何体表面光滑和连续性,有利于取得较好的降噪效果;随着未来更高速度级高速列车研发,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高速列车气动噪声理论与数值模拟方法,提升气动噪声降噪技术水平,有效控制气动噪声。 相似文献
840.
彭锐涛;谢炎培;罗秀强;胡聪芳;刘祥环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20,17(12):3181-3189
对100%低地板齿轮箱进行振动分析和噪声预估,可为其设计及优化提供依据.建立了传动系统和结构系统相耦合的100%低地板齿轮箱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模型,获得了轴承支反力;建立了齿轮箱模态分析模型,研究了箱体的振动特性.基于相似性理论设计了箱体的相似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实验模态分析,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将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