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篇
  免费   24篇
公路运输   71篇
综合类   68篇
水路运输   136篇
铁路运输   25篇
综合运输   1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11.
本文对GB 26511《商用车前下部防护要求》进行了解读.在试验室现有试验设备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对商用车前下部防护进行加载的试验方法并分享了相关试验案例.该试验方法对此类试验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2.
对地铁建设招标评标办法做进一步思考,分析传统的政府定额方式确定工程招标标底评标的利弊,探讨与论证市场化的“无底价招标法”在地铁建设中的运用和发展;指出无底价招标法可维护招标工作的公开、公正和公平的基本原则,能够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3.
以某斜拉飞燕式系杆钢管混凝土拱桥为工程背景,采用大型空间有限元分析程序,对该大跨钢管混凝土拱桥进行成桥状态下各工况的静力分析与计算,并介绍了该桥梁结构局部区域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其边界条件的处理,并将全桥整体分析与局部区域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计算结果表明,成桥后在各工况荷载的作用下,其受力均能达到理想状况。  相似文献   
114.
承台施工时,钢套箱浇筑封底混凝土,与钢管桩粘结在一起,二者之间的握裹效果决定了承台施工的成败。采用AN SY S中的子模型技术建立了握裹力模型,验算了各种工况下的握裹力,结果表明:封底混凝土1.0 m厚时,可以满足承台一次性浇筑要求;仅有粘结应力作用时,可以保证二者间的有效结合;在桩周增设环形钢筋网片和剪力键后,握裹效果会要好。  相似文献   
115.
吴敏  黄智 《隧道建设》2020,40(Z1):278-287
为有效解决和控制仰拱厚度不够、强度不足、施工缝翻浆冒泥及上拱等施工质量问题,保障隧道工程建设和运营安全,依托渝昆高铁昭通隧道工程,采用隧道扫描系统检测仰拱开挖断面,确保仰拱厚度满足设计要求;采用液压自行式整体仰拱栈桥,优化仰拱弧形模板,实现分段分层浇筑和振捣工艺,提高混凝土施工质量;采用分离式仰拱端头钢模板,预铺仰拱端头弧形带并安装橡胶背贴和中埋止水带,提高了施工缝质量,减少了施工缝翻浆冒泥现象;设置隧底纵向排水管及逆向导水管等优化隧底排水设计措施,解决了水害造成的仰拱上拱问题;制定并落实隧道仰拱施工质量管理措施。通过在渝昆高铁昭通隧道施工中采取以上措施,实现了仰拱零欠厚,仰拱混凝土强度满足设计要求,施工缝质量零缺陷。  相似文献   
116.
针对铁路隧道隧底围岩脱空病害问题,采用室内试验与数值模拟方法,探明不同土质围岩类型、隧底结构形式条件下隧底围 岩脱空演变规律,给出不同土质围岩类型条件下隧底围岩脱空类型;进而,明确不同脱空类型条件下隧底结构受力特征。研究结果 表明: 1)在相同隧底围岩类型条件下,底板结构形式比仰拱结构形式更易发生围岩脱空现象;相同隧底结构条件下,黏性土、卵石 土、砂质土3 种隧底围岩的脱空程度依次降低。2)隧底围岩脱空类型主要与围岩类型有关;卵石土、黏性土和砂质土围岩最终脱空 类型依次为多处小范围局部脱空、整体性脱空、隧底中心区域大范围脱空。3)在相同围岩脱空类型条件下,底板结构受力特征变化 比仰拱结构更为剧烈,应力集中现象更为明显,更易引发隧底结构损坏。4)随着脱空范围增大,隧底结构弯矩变化量、轴力减小量 均呈增大趋势,轴力分布逐渐呈“中间大,两端小”的不均匀分布形态。  相似文献   
117.
汤雅敏  韩涛  刘亚冲  吴嘉蒙 《船舶》2020,(2):93-103
随着超大型集装箱船船宽的增大,其底部板架横向应力日趋受到关注。文章以集装箱船货舱区船底板架为研究对象,基于舱段数值仿真方法,考虑多种横向不对称装载型式、装载工况和动载荷工况,分析集装箱船底部板架的应力响应特点,讨论横向不对称装载型式对船底板架局部强度和应力分布的影响规律,并基于不同类型动载荷工况初步探讨其对横向不对称装载下的船底板架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横向不对称装载下高应力点分布具有相似性,应力水平较原对称装载升高,校核集装箱船强度中建议考虑实际可能的横向不对称装载型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8.
B.H.型气泡滑行艇阻力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艇底开槽的B.H.型气泡滑行艇(简称为B.H.艇)气层减阻的模型试验,初步研究了不同因素(气流量、艇速、开槽方式等)对B.H.艇的气层减阻规律及运动姿态的影响,并对艇底流态进行了较全面的观测.结果表明:当空腔在艇底的投影面积相同时,不同开槽方式对喷气减阻效果的影响不大;航速与气流量均是影响B.H.艇气层减阻效果的重要因素,在饱和气流量下B.H.艇的相对减阻率可达50%以上,绝对减阻率可达15%以上.开槽使得不喷气时的阻力增加较大,但空腔对保持气层的稳定性是相当有利的.  相似文献   
119.
浅底远程海底混响(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method of coupled mode is introduced for investigation of bi-static distant bottom reverberation of impulsive source in shallow water, which will not contradict with principle of reciprocity in all cases. And the method of multi-pole for directional source is also introduced. It shows that in case of layered medium, intensity of bi-static bottom reverberation will decease according to the cubic power of receiving time t, and the transverse spatial correlation of bottom reverberation is a little greater than longitudinal correlation for equal separation of receivers, and both vary in form with the receiving time.  相似文献   
120.
白令海潮汐能通量和底边界能耗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energy flux, bottom boundary layer (BBL) energy dissipation, surface elevation amplitude and current magnitude of the major semidiurnal tidal constituents in the Bering Sea are examined in detail. These distributions are obtained from the results of a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simulation model (POM). Compared with observation data from seven stations, the root mean square errors of tidal height are 2.6 cm and 1.2 cm for M2 and N2 respectively, and those of phase-lag are 21.8° and 15.8° respectively. The majority of the tidal energy flux off the deep basin is along the shelf edge, although some of this flux crosses the shelf edge, especially in the southeast of the shelf break. The total M2 energy dissipation in the Bering Sea is 30.43 GW, which is about 10 times of that of N2 and S2. The semidiurnal tidal energy enters mainly to the Bering Sea by Samalga Pass, Amukta Pass and Seguam Pass, accounting more than 60% of the total energy entering the Being Sea from the Pacif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