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2篇 |
免费 | 40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114篇 |
综合类 | 259篇 |
水路运输 | 21篇 |
铁路运输 | 19篇 |
综合运输 | 9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25篇 |
2016年 | 26篇 |
2015年 | 27篇 |
2014年 | 50篇 |
2013年 | 41篇 |
2012年 | 37篇 |
2011年 | 48篇 |
2010年 | 28篇 |
2009年 | 35篇 |
2008年 | 19篇 |
2007年 | 30篇 |
2006年 | 25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5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4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41.
本文以交通拥挤问题为研究对象,用微观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现有的解决方案,并以上海为例分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最优策略之一--"公交优先"系统的经济学意义. 相似文献
442.
基于TDM的城市交通拥挤经济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城市交通拥挤状况,就城市交通供给与需求进行简要分析,提出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应依赖于TDM,并从经济角度详细分析城市交通拥挤问题;从城市规划、城市交通结构、出行成本等方面提出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对策。通过研究,得出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的主要途径,TDM在解决我国城市交通拥挤问题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43.
车辆能源补给需求的产生存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随机性,可能会在能源供应站点形成聚集,进而影响正常道路交通.为此,本文将能源供应站点抽象为多服务台单排队系统,通过需求车辆行驶特征、能源补给行为特点的分析和元胞矩阵的设计,构建了开放边界条件下的能源供应站点元胞自动机模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实现车辆能源补给行为的模拟;需求聚集和补给行为会诱发道路拥堵现象,并会在需求高度聚集时加剧道路拥堵状态;通过模型实验可以明确需求聚集诱发拥堵的边界条件,而不同聚集程度下的边界条件对比结果证明了实施需求车辆引导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44.
中国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快速上升,导致交通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交通拥堵日益严重。针对干线局部拥堵提出绿波带与红波带协调控制策略。其原理是:通过绿波带控制,利用下游交叉口和路段,对瓶颈交叉口的拥堵车流进行快速疏散和卸载;通过红波带控制,运用上游交叉口和路段的空间优势,有效地将到达瓶颈交叉口的车流分别截流在上游的交叉口和路段,延长其到达瓶颈交叉口的行程时间,以防止瓶颈交叉口的拥堵蔓延和上溯。选择交叉口进口道协调相位饱和度和路段排队长度比作为评估指标,讨论协调控制策略的启动与结束条件。通过交叉口关联度模型分析协调控制的范围,并对协调控制的绿波带和红波带进行控制方案设计。算例分析表明,绿波带与红波带协调控制策略可以明显降低车辆在干线交叉口上的平均停车次数(-15%)和平均延误(-27%),提高干线交通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445.
为研究城市路网区域信号控制下的交通子区划分及交通拥塞疏导优化问题,明确交通拥
塞控制子区划分影响因素并建立相邻交叉口关联度模型,将拥塞控制区域划分为“疏散区”“平衡
区”。考虑“疏散区”“平衡区”不同的优化目标构建城市路网交通拥塞疏导优化双层规划模型,并
以昆明市部分城市路网作为实验对象,通过仿真将实际控制方案与本文模型计算方案的控制效
果进行对比,以此验证模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除两个方案的平均停车次数优化
效果一般以外,其他控制效果指标均具有很大的优化提升,其中车辆平均延误时间降低了7.7 s,
重度拥塞里程比例下降了10.1%,路网车辆占有率下降了14.1%。综上可知,本文的疏导优化模
型控制可快速疏导和有效缓解交通拥塞,模型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可为路网交通拥塞分区治理及
疏导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46.
为了进一步探讨道路交通拥塞控制方法,以及为缓解这一社会性问题提供理论及模型依据,完善道路交通拥塞控制研究的理论框架,本文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分析道路交通拥塞演变过程(即道路交通拥塞的形成及消散过程,整个过程包括从自由流状态过渡到拥挤状态再到堵塞状态,逐渐消散到拥挤状态,最后达到畅通自由流状态)的基础上,通过对实地调查路段及交叉口交通流参数分析,得到道路交通拥塞演变过程中交通流量及车辆跟驰特性呈泊松分布,进而根据自组织理论中的协同学理论,确定交通拥塞序参量,并基于最短行程时间和Dijkstra 算法中的最优路径选择方法,建立道路交通拥塞自疏散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应用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本文研究成果对于缓解道路交通拥塞,提高道路交通系统服务能力和运行效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47.
城市交通拥堵的形成和消散实际受多周期的交通流冲击波影响,产生来源非常复杂,建模也很困难.正因如此,有关拥堵时空扩散性的研究多停留在定性层面.基于直接采集交通数据可进行定量分析,但数据的细粒度特性使信号不够平稳,在多时间尺度上甚至表现出相反特征,缺乏有效的知识挖掘思路和方法.针对拥堵区域交通参数时空相关性问题,在皮尔逊相关性指标的基础上提出并采用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它将道路实测速度轨迹分解为多时间尺度的趋势和细节分量.应用该方法提出的相关性指标和数据分段算法,对典型交通拥堵扩散算例进行了分析,借助相关性状态变化刻画了拥堵在时空中扩散的定量特征. 相似文献
448.
研究了高峰期地面交通拥堵对民航旅客航班时刻选择行为的影响.在考虑地面交通瓶颈的基础上建立了民航旅客出发时间选择模型,给出了模型的用户均衡的性质.并进一步分析了票价差额对用户均衡的影响,得到了均衡人数不变时票价差额的取值范围,以及民航旅客的总排队时间和航空公司票价增量收益随票价差额变化的特征.研究表明:在均衡状态下,选择不同时刻航班的旅客人数由航班时刻差和瓶颈通行能力共同决定.对给定的航空出行需求,可通过调整票价差额,减少总排队时间(减缓交通拥堵)或者增大票价增量收益(增加航空公司票价收益).最后利用数值算例对结论进行了有效验证. 相似文献
449.
李小蔓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13,(2):1-4,10
出租车拼载已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因在具体实施方面存在一些局限性问题而举步维艰。本文从成都出租车一些现状分析出租车合理拼载具有控制城市出租车需求量,缓解城市交通拥挤,解决打车难,提高出租车使用效率,减少出租车安全事故,符合和谐性社会要求等正外部性,且具备可行性,为出租车合理拼载常态化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