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2篇
  免费   48篇
公路运输   291篇
综合类   424篇
水路运输   243篇
铁路运输   381篇
综合运输   1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164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51.
在提出双向细胞联想神经网络CBAM的基础上,通过引入阈值概念,进而提出了广义双向细胞 联想神经网络GCBAM,研究了其平衡态,存在性质及其Lyapunov意义下的网络稳定性质。  相似文献   
52.
提出并论证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感应电动机特性辨识新方法,只需测得电机两相电流数值便可以辨识出电动机转矩和转速,用改进的Levenberg-Marquardt算法对神经网络进行学习和训练,构建了适合电动机转矩转速观测的BP神经网络。由于RBF神经网络无论是在逼近能力、函数拟合和学习速度方面都优于BP网络,也利用RBF网络进行了辨识。该方法较已经提出的方法相比,需要的检测量少,辨识方法简单。仿真研究表明,RBF神经网络辨识效果优于BP神经网络。  相似文献   
53.
通过分析高速悬挂系统的特点和工艺标准,从施工效率、施工质量、施工工艺等方面对采用承导双架施工方法进行探讨,认为承导双架施工方法对施工效率的提高不明显、质量存在隐患且工艺上易产生不可克服的缺陷,建议在使用锡(镁)铜合金接触线或新线一次建设电气化工程中禁止采用承导双架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54.
对刚柔过渡区域刚性和柔性接触网的弹性不同及接触线高度不等情况进行了定性及定量分析,找出该区域弓网关系恶劣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改善刚柔过渡区域弓网关系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5.
根据避雷器的作用和原理,以及地面接触网避雷器的设计安装原则,分析深圳地铁避雷器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及提高防雷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56.
该文介绍了采用混凝沉淀+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牛仔布水洗废水的处理工艺以及经过深度处理后回用于生产用水的方法,并对其进行了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57.
肖明清  张忆  薛光桥 《隧道建设》2020,40(2):153-161
为了解环缝面不平整导致管片产生渗漏裂缝的具体影响,对衬砌环不同错缝拼装角度、环缝面不同传力方式、环缝面不同不平整度等因素对管片纵向受力及开裂的影响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因管片制作尺寸误差不可避免,设计中必须考虑环缝面不平整对管片结构受力的影响。由环缝面不平整产生的纵向不均匀接触荷载既可能是施工荷载,也可能是使用阶段的一个可变荷载。2)因管片环缝面不平整产生的纵向荷载与衬砌环分块、拼装方式及传力方式等有关,1/3 或1/4 标准块错缝拼装角度产生的最大纵向荷载要大于1/2 标准块错缝拼装角度,凸台传力方式产生的最大纵向荷载要大于垫片传力方式。当管片分块与拼装方式相同时,凸台传力方式更容易使管片产生开裂。3)在采用最不利纵向荷载时,建议取1. 0Δ(Δ 为环宽允许偏差)作为环缝面不平整度设计值,计算所得管片纵向弯矩与管片横向内力组合后按双向偏压构件对管片进行配筋,且纵向弯矩产生的裂缝开展宽度不应大于0. 1 mm。  相似文献   
58.
根据11.00R20-16PR型全钢子午线轮胎实际结构,考虑轮胎材料、几何及接触非线性,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轮胎与刚性路面接触三维模型,并与轮胎径向刚度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分析了静止竖向荷载作用下胎压一定荷载不同和荷载一定胎压不同的轮胎路面接触应力及印迹分布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轮胎与路面接触应力呈非均匀分布,且接触面积并非路面设计中所采用的圆形而更接近于矩形。  相似文献   
59.
本文以某智慧高速的设计案例为依托,首先对国内外智慧高速发展和应用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分析认为电动化、智能化的新型运载工具,信息化和功能专业化的基础设施,开放、共享、协同的管理与服务将是未来高速公路三大发展趋势。通过对高速公路使用者和管理者的需求针对性地精准分析,构建面向高速公路使用者和管理者的创新型应用服务。结合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建设"三网合一"智慧高速基础设施和智慧云控平台构成、数据流为驱动的、"开放、包容、创新"的智慧高速公路。基于案例分析的智慧高速规划设计全过程,对于国内智慧高速的整体设计和建设规划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探索开辟全新的高速公路智能化建设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60.
Over the past decade, activity scheduling processes have gained increasing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However, still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scheduling of social activities even though these activities account for a large and growing portion of trips.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this knowledge. We analyze how the duration of social activities is influenced by social activity characteristic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spondent and the contacted person(s). To that end, a latent class accelerated hazard model is estimated, based on social interaction diary data that was collected in the Netherlands in 2008. Chi-square tests and analyses of variance are used to test for significant relations between the latent classes and personal and household characteristics.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social activity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izing persons are highly significant in explaining social activity duration. This shows that social activitie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a homogenous set of activities and it underlines the importance of including the social context in travel-behavior models. Moreover,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a substantial amount of latent heterogeneity across the population. Four latent classes are identified, showing different social activity durations, and different effects for both categories of explanatory variables. Latent class membership can be explained by household composition, socio-economic status (education, income and work hours), car ownership and the number of interactions in 2 day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