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0篇
  免费   80篇
公路运输   232篇
综合类   625篇
水路运输   153篇
铁路运输   229篇
综合运输   4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45篇
  2013年   134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Transportation system capacity and performance, urban form and socio-demographics define the influences and constraints conditioning the preferences of urban residents for different transport modes. Changes in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areas are likely to lead to changes in preferences for alternative modes of transport over time; as a consequence, statistical models to forecast mode choice need to be sensitive to both purposeful changes to urban systems as well as exogenous shocks. We make use of the 1996, 2001 and 2006 household surveys conducted in the Greater Toronto and Hamilton Area to study mode preference evolution and model forecasting performance. These repeated cross-sectional household surveys provide an opportunity to investigate aggregate structural changes in commuting mode preferences over time, in a manner sensitive to changes in the urban area. We focus on commuting mode choices because these trips are prime determinants of peak period congestion and peak spreading. We then address how to combine the three cross-sections econometrically in a robust way that allows for use of a single mode choice model across the entire period. Using independent data from 2012, we are able to compare the individual year and combined models in terms of forecasting performance to demonstrate the combined model’s more robust forecasting performance into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92.
风沙地区铁路选线勘测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蔺全林 《路基工程》2013,(2):151-154
风沙地区铁路工程的选线和勘测是铁路修建前期工作中很重要的阶段。结合乌锡线的勘测及施工经历,通过实例总结了风沙地区铁路前期选线中,地质勘察的一般方法和应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使勘测工作能为铁路工程的设计提供可靠资料。  相似文献   
93.
This paper develops a blueprint (complete with matrix notation) to apply Bhat’s (2011) Maximum Approximate Composite Marginal Likelihood (MACML) inference approach for the estimation of cross-sectional as well as panel multiple discrete–continuous probit (MDCP) models. A simulation exercise is undertaken to evaluate the ability of the proposed approach to recover parameters from a cross-sectional MDCP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CML approach does very well in recovering parameters, as well as appears to accurately capture the curvature of the Hessian of the log-likelihood function. The paper also demonstrat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oposed approach through a study of individuals’ recreational (i.e., long distance leisure) choice among alternative destination locations and the number of trips to each recreational destination location, using data drawn from the 2004 to 2005 Michigan statewide household travel survey.  相似文献   
94.
城市重要道路选线工作应当是由浅到深、由粗到细、由面到线的过程,同时应当综合考虑城市路网规划、技术和规范指标值、自然条件、工程造价等.基于此,结合实践分析公路选线及其道路规划的相应控制点,探讨公路的合理规划设计及值得注意的关键要点,可为同行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5.
田德铁路小龙煤矿采空区的地质选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德铁路位于桂西南右江盆地及岩溶峰林洼地区,其中线路在CIK6+200-CIK7+000之间横穿小龙煤矿中部,由于采空区的不断下沉和地表变形,使过境公路及周围建筑物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病害,线路在小龙村地段存在横穿煤矿方案和绕行方案的比选问题。通过对小龙煤矿采空区地质状况、地表沉降及稳定性的分析与评价,推荐绕行方案(CK方案)为贯通方案。  相似文献   
96.
本文通过对6502站继电器采集故障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用增加复示继电器、缩短电缆长度或采集电缆单独敷设的方法,减少采集故障发生,确保列控中心识别进路信息采集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7.
研究目的:九景衢铁路是<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明确的铁路规划项目,对其主要技术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和梳理项目建设必要性、主要技术标准、建设方案等重大技术问题.研究结论:(1)九景衢铁路具有较强的区域、地方开发性特征,有助于开发沿线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2)主要技术标准需要重点考虑研究年度与未来发展之间需求差异的问题,建议采用单线预留双线条件,速度目标值为160 km/h预留200 km/h条件的主要技术标准;(3)线路走向需结合地形地质条件、经济据点分布、吸引客货流能力、工程投资规模等多因素进行技术经济比选确定.建议九景衢铁路自既有铜九线湖口站接轨,基本并行九景、景婺常高速公路,引入既有景德镇站,经婺源、三清山,利用既有衢常铁路引入浙赣铁路衢州站,线路全长328.09 km.  相似文献   
98.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最高运行速度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通过对影响列车最高运行速度的几大要素进行分析,寻找轨道交通车辆选型时确定列车最高运行速度等级的一般规律,从而达到节约能源、减少车底数的目的.研究结论:确定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最高运行速度等级时一般以平均车站间距作为首要依据,车站间距约为3.4 km时,推荐选择列车最高运行速度120 km/h;当车站站间距约为2.3 km时,推荐选择列车最高运行速度100 km/h;当车站站间距约为1.5 km时,推荐选择列车最高运行速度80 km/h.  相似文献   
99.
通过对ECDIS航线设计功能的分析,结合舰船海上航行的相关要求和GIS的现有技术,研究了基于ECDIS的航线评估技术,建立了航线评估适用模型,为扩充电子海图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挖掘海洋空间数据中的隐含信息,实现GIS在航海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0.
从《地铁设计规范》相关条文规定出发,探讨车辆基地出入线列车一度停车再起动的平纵断面关系;分析列车在停车时、停车后和起动时等三种不同工况的受力情况。根据牵引计算原理,建立其平纵断面关系模型。以长沙市轨道交通2号线西延二期工程为例,计算出入线的最大坡度与最小曲线半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