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2篇
公路运输   7篇
综合类   51篇
水路运输   5篇
铁路运输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51.
本文用放射免疫法则定了49例糖尿病惠者血清、尿β_2m含量,并与正常人对照。结果表明,血清β_2m值在糖尿病伴蛋白尿组、其他并发症组显著升高,尿β_2m在糖尿病伴肾盂肾炎组、蛋白尿组和其他并发症组也明显增加。血清β_2m值与BUN呈高度正相关,与Ccr呈高度负相关,尿β_2m值与PSP的2小时排泄率呈高度负相关。而且在BUN和血Cr升高或尿蛋白阳性之前,即可出现β_2m的显著增加。提示血清、尿β_2m测定是检查糖尿病患者早期肾脏损害的一种灵敏方法。  相似文献   
52.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 acid,atRA)对链尿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早期肾小球病变的保护作用。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分糖尿病维甲酸治疗组、糖尿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维甲酸治疗组每天给予全反式维甲酸10 mg/kg体质量皮下注射,共7 d(n=6)。检测尿蛋白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排泄率、血清、尿液及肾组织一氧化氮(NO)水平和肾脏病理变化。结果糖尿病对照组尿蛋白及TGFβ1排泄率、血清、尿液及肾组织NO水平和肾小球基质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全反式维甲酸则减轻了这些变化。结论全反式维甲酸具有延缓糖尿病肾小球病变进展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抑制TGFβ1和NO的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53.
1977年作者曾提出经络实质二重反射假说。认为针刺除通过中枢引起反射效应外(长反射),还可能通过外周神经末梢的联系传递信息(短反射)。本实验用大鼠,以氨基甲酸乙脂麻醉,找出并切断腓浅与腓深神经,断绝其与中枢的联系。电刺激腓浅神经而在腓深神经干与引导动作电位(AP)。结果发现只有少数可以引出(5.7%),但在“足三里”穴电针诱导30分钟,拔出毫针后,再用电刺激腓浅神经,在29只大鼠中有17只(58.6%)从腓深神经干上引出了AP。由于“足三里”的部分组织既有腓浅又有腓深神经支配,故本实验提示在一定条件下外周神经末梢间能够进行信息传递,一根神经纤维的冲动可以通过末梢引起另一纤维的兴奋。这种信息传递也许是经络感传的实质。  相似文献   
54.
分析市域快线基本特征及乘客诉求,将站点交通衔接纳入区域的综合交通规划,从更大范围、更高层面,用枢纽锚固的方式助力综合治堵、慢行系统改善等诸多交通问题。依托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平谷线)的实践,遵循TOD规划理念,通过交通先行的方式推进站点周边用地调整。综合交通和土地开发价值两方面因素,得出结论:每个市域快线站点都将成为该区域的交通换乘中心;在站点周边打造开放、友好的复合型城市核心;因地制宜地确定TOD发展模式,客观分析周边的土地价值及产业布局,促进规划的落实。  相似文献   
55.
研究柱形装药爆破下岩石破坏分区半径、破坏各区位移应力和周边控制爆破时装药径向不耦合系数计算问题。基于炸药爆轰波的C-J理论和空腔膨胀理论,采用Tresca屈服准则模拟爆破近区的本构关系,利用爆破近区的速度场建立破碎区的动力控制方程,结合径向裂纹区的准静力平衡方程和弹性振动区的应力-应变关系,给出柱形耦合和不耦合装药爆破作用下岩石破坏分区半径及计算点位移应力的理论解析,推导周边眼控制爆破的装药径向不耦合系数和单孔装药量计算公式。根据破坏区半径比的结果与已有文献结果的比较,证明了本文理论方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56.
目的研究佛氏完全佐剂性关节炎(AIA)大鼠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对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TLR4 mRNA的表达及其与关节炎评分的关系。方法流式细胞仪测定CD14 TLR4 细胞占CD14 细胞的比例和TLR4-PE的平均荧光强度(MIF);Northern blot法测定PBMC TLR4 mRNA的表达量。比较造模后15 d与正常对照组和造模后25 d时CD14 TLR4 /CD14 、MIF及其TLR4 mRNA表达量的差异,并用Mann-WhiteyU检验分析关节炎评分与TLR4 MIF的相关性。结果在造模后15 d,CD14 TLR4 /CD14 、TLR4 MIF和PB-MC TLR4 mRNA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和造模后25 d明显增高(P<0.01),而且TLR4 MIF与关节炎的评分有明显的相关性(15 d:r=0.826,P<0.01;25 d:r=0.688,P<0.05)。但造模后25 d,CD14 TLR4 /CD14 、TLR4 MIF和PBMC TLR4 mRNA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和造模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LR4与AIA发病有密切关系,提示固有免疫反应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7.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intensive glycemic control on patients with early diabetic nephropathy. Methods A total of 41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 who developed microalbuminuria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randomly. Patients in Group A received intensive glycemic control and the blood glucose in Group B was regularly controlled. Glycemic monitoring and control were followed for 12 weeks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microalbuminuria in both groups; meanwhile the levels of serum lipids and coagulation indices were also recorded. Results The urine albumin excretion rate (UAER) in Group A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from (47.91±13.86)mg/24h to (35.31±14.56)mg/24h after 12 weeks (P<0.05), and this decrease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in Group B. However, Group B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UAER decrease [(48.93±13.32)mg/24h to (40.48±19.62)mg/24h, P>0.05]. The decrease of triglyceride (TG) an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 cholesterol), and the increase of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 cholesterol)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 And the level of plasma fibrinogen (FIB) showed no significant decrease after 12 weeks, either (P>0.05). Conclusion Intensive glycemic control reduces the level of microalbuminuria and may ameliorate the progression of early diabetic nephropathy.  相似文献   
58.
介绍了基于路网的列车运行及组织模拟外围支撑环境设计过程,就系统的总体需求和功能模块进行了阐述,并且讨论了关键技术的实现.  相似文献   
59.
目的观察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泪膜稳定性的变化规律,了解糖尿病患者术后泪膜功能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设计自身配对研究。选2型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随机检查48例48只眼),无糖尿病者设为对照组(随机检查80例90只眼)。采取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折叠式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前、术后1 d、7 d、1月、3月依次行Schirmer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并对其泪膜稳定性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术前两组SIt、BUT有明显差异(P<0.001),其中糖尿病组的患者泪膜稳定性较差。与术前相比,术后1 d两组BUT均明显缩短,Schirmer-I值明显增加,角膜荧光素染色为(+);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下降明显(BUT:P<0.05;Schirmer-1P<0.001)。两组Schirmer-I值术后7d恢复至术前水平,两组恢复有显著性差异(P<0.001)。对照组BUT术后1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P>0.001),糖尿病组BUT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两组恢复程度有明显差异(P<0.05)。术前两组的角膜荧光素染色为阴性~+,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 d两组亦无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角膜荧光素染色术后1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糖尿病患者泪膜稳定性较差,术后其泪膜稳定性较对照组下降明显,恢复较慢,部分患者术后出现眼干涩、畏光、视力波动等。术前应常规检查SIt、BUT、角膜荧光素染色,有助于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60.
尺神经肘部病变患者的神经电生理定位诊断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对尺神经肘部损害患者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常规的神经电生理检测法:包括尺神经运动传导、尺神经小指一腕感觉神经传导、尺神经支配肌肉的肌电图;特殊检测法:短节段性神经传导检测法,共检测了21例经临床诊断并进一步做神经电生理检查以确诊尺神经肘部病变的患者,与同期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短节段性神经传导检测法重点检测尺神经运动传导肘上至肘下段,以寻找其具体损害部位。结果①尺神经病变组中有19例出现尺神经在肘上至肘下段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②尺神经肘上至肘下段短节段性神经传导检测结果显示具体病变部位多数集中在肱骨内上髁上下2-3cm内;③尺神经在肘部病变者并非均有尺侧腕屈肌肌电图的异常。结论短节段性神经传导检测法在确定尺神经在肘部的具体损害部位时有较高的定位诊断价值,而常规的尺神经感觉传导及肌电图异常能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