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篇
  免费   19篇
公路运输   115篇
综合类   85篇
水路运输   29篇
铁路运输   95篇
综合运输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对舟曲县8.8特大山洪泥石流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对此次泥石流造成巨大损失的原因也进行了分析。对灾后重建工程设计中的几个技术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对类似工程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2.
正推动中之台9苏花公路改善系建构于强化路线抗灾维生性及运输安全服务性,该计划目标系为改善苏花公路的安全性与可靠度,范围系台9线苏花公路山区路段,北起苏澳附近台2线与台9线路口(里程104K+726),往南经东澳、南澳、鼓音、汉本、和平、和中、和仁、清水至崇德(立雾溪畔止,台9线里程约182 km),全长约77 km路段中,总计改善长度约38.4 km,其中,隧道段就占23.4 km。其计划经费约492亿元,含用地、规划、工程及物价指数调整,用地需求除路线构造使用,并考量路线安全维护设置地磅管制站及交控系统设施需求。2010年底完成环评后,2011年初动工,预定2017年完成,全面开放则需俟其机电系统、交通控制系统及防灾系统等工程之整合与测试完成后方可通车。  相似文献   
163.
苏东兰  郭忠印 《公路》2021,(3):220-226
基于灾后路段可通行性、救援时效性及安全性的分析,提出了灾后最优应急救援通道定义。结合历史重大自然灾害救援时间与存活率统计资料,提出了时效性与安全性的最优应急救援通道评价原则,建立了包括路径行驶时间与行车风险的最优应急救援通道评价指标。对评价指标进行标准0~1变化后,构建了应急救援通道的目标函数。按照灾后道路破坏导致的路网交通功能受损情况将其划分为正常运营状态及破坏状态,其中针对路网正常运营的状态提出了行程时间最短、行车安全性最高的最优救援通道搜索算法;对交通中断的路网破坏状态,构建了基于路段破坏位置、抢通耗时、抢险机械设备及人员配备的最优救援通道修复算法。研究结果表明:提高路段抗灾能力、路网冗余度、优化抢险保通技术力量及机械设备储备,是提高灾后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4.
汶九高速公路汶川至叠溪段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极为复杂,且通过多条活动断裂带,特别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地震次生灾害爆发频次剧增。总结映汶高速公路建设经验,提出汶九高速公路汶川至叠溪段在地震次生灾害情况下提高道路防灾避灾能力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5.
采用光纤式结冰传感器,利用凝冰实验室和高低温试验箱模拟路面结冰环境,测得了不同降水温度和路面温度条件下的路面结冰厚度和结冰完成时间以探测沥青路面的结冰过程.试验研究表明:采用光纤式结冰传感器测得电压-时间曲线主要分为2种类型,与结冰的厚度有关;路面结冰完成时间整体上随着路面温度的降低而减少,2℃以下的雨水温度在约-2℃的路面温度情况下,形成1 mm冰所需要的时间基本不超过10 min,能覆盖沥青路面的构造深度;结冰完成时间整体上随雨水温度增大而上升,4℃雨水在路面温度处于-1~-3℃条件下,形成6 mm以下冰的时间不会超过30 min.  相似文献   
166.
通过对我国冬季高速公路除雪的情况的现状分析,从高速公路养护管理者的角度依据冬季养护的特征,探讨各冰雪技术的特点,分别对雪前、雪中、雪后给出保畅实施措施,并分别从应急预案、人员的培训、设备维护、联动机制等方面为高速公路应对冰雪灾害应急抢险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办法,更好的服务司乘人员,提升高速公路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7.
道路交通网络脆弱性动态辨识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路段和节点的流量传播过程与离散的瞬时动态用户最优路径选择均衡条件,建立了反应型的动态用户均衡网络交通流模型,设计了对角化的启发式算法求解模型,评价了动态化的道路网络脆弱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在自由流速度为40 km·h-1、堵塞密度为125 veh·km-1的9节点12路段构成的算例路网中,在时刻3路段1受损时,路段3在高峰时的车辆数量从原有的50 veh增加到了100 veh,入口流量增加1倍,路段2的入口流量降为0;在路段3、6、7和10构成的路径上,路段1受损使得此路径的车辆数将近增加1倍,车辆数量的增加导致各路段的阻抗增加。提出的方法能刻画车辆绕开受损路段的交通流传播过程,能有效辨识道路网络在各个路段各个时刻的脆弱性。  相似文献   
168.

The Lake Shiwha Project was planned in the late of 1980s about 10 years before establishing ICZM policy and wetland conservation policy in Korea. The project was to build a dike of 12.7 kilometers in the mouth of a estuary, thereby to keep freshwater instead of brackish in the lake and to create land of 110 square kilometers for 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 complex by draining out of associated wetland. However the Korean government abandoned keeping freshwater in the lake as soon as completing the dike because of not being able to control of serious pollution in the lak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ject such as bias of feasibility, degree of transformation and time period of loss of goal that led into environment disaster and extracts some implications for lessons.  相似文献   
169.
西藏墨脱公路地质灾害遥感勘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明华 《公路》2004,(5):91-96
以图像波谱分析为基础,运用遥感图像解译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能有效地提取公路工程活动构造、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信息,为公路线路方案选择、工程地质条件及区域稳定性评价、公路工程的规划设计等提供科学的依据,在地处喜马拉雅山东端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腹地的西藏墨脱高等级公路工程勘察中,使用这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0.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滨海地区公路建设提速明显,然而,这些工程背后原有的地形地貌已经发生变化,建设活动造成地质环境的变化势必引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为此,针对滨海地区公路的防灾问题,研究泥石流灾害对滨海公路的影响,分析滨海山区泥石流形成的原因。提出以灾害预警和各部门联动为主的防灾策略及有效减少泥石流对滨海公路损害的工程措施;最后,提出以灾害评价体系为基础的滨海公路防灾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