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5篇
  免费   44篇
公路运输   974篇
综合类   364篇
水路运输   123篇
铁路运输   347篇
综合运输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220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173篇
  2006年   151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9 毫秒
181.
This is a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effect of various suspension configurations on a tracked vehicle performance over bump terrains. The model developed is validated using published experimental data of the mod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ehicle. The desired performance is based on ride comfort via the mixed objective function (MOF), which combines the crest factor of bounce acceleration, bounce displacement, angular acceleration, and pitch angle. The optimisation process involves evaluating the MOF for different numbers and locations of dampers and under different rigid bump road conditions and speeds. The system responses of the selected suspension configurations in the time and frequency domains are compared against the undamped suspens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spension configurations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vehicle mobility over bump road profiles. For a five-road–wheel half model of a tracked vehicle, the maximum number of dampers to use for ride comfort over these road bumps is three with the dampers located at wheel positions 1, 2 and 5. This confirms the current practice for many tracked vehicles with 10 road wheels. However, it is further shown that the suspension fitted with two dampers at the extreme road wheels offer the best performance over various rigid bump terrains.  相似文献   
182.
平树江  桂学  李玉青  郭斌 《公路》2012,(3):70-73
考虑柳青河桥的景观效果和满足河道通航要求,设计采用了独塔双索面自锚式无缝悬索桥,桥型优美轻便,主缆直接锚固在加劲梁梁端,节省了庞大的锚碇结构.由于主跨与边跨跨径比很大,在边跨适当配重的基础上,设计采用了半整体式桥台,利用桥台台身的重量来克服端支座拉力,既解决了拉力支座的问题,同时在该桥台处形成了无缝桥梁.重点介绍了柳青河自锚式无缝悬索桥的结构构造、设计要点及计算分析过程,以期供类似桥梁设计借鉴.  相似文献   
183.
基于城市桥梁的景观要求,对瓯江大桥提出了提篮式拱桥方案和自锚式悬索桥方案,两种方案均能很好地融合桥位处的自然环境。提篮式拱桥方案和高低塔自锚式悬索桥方案同时进入本桥方案竞赛的前三名。介绍了此方案的构思及其景观效果,为同类型的桥梁景观设计提供借鉴及参考。  相似文献   
184.
坝陵河大桥钢桁加劲梁合龙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龚玉华  梁森  陶路 《桥梁建设》2012,42(1):96-101
为保证坝陵河大桥钢桁加劲梁架设的顺利进行,针对合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竖向、横向、扭转偏差及跨中合龙段合龙口长度偏小,上、下弦合龙口长度偏差不同等难点,对合龙口特征、参数敏感性、各种偏差调整措施及合龙方案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在两桥塔处对梁端进行牵引措施可较好解决合龙口纵向长度不配匹的难点,保证钢桁梁合龙杆件安装顺利实施;采用合龙段前端吊索暂不安装并辅以临时吊索的措施,可有效解决上、下弦合龙口偏差问题,同时也可作为钢桁梁横向、扭转偏差的调整措施.  相似文献   
185.
为掌握顺桥向设置的吊杆锚固区在吊杆力作用下的受力特性和极限承载力,以某在建斜拉-自锚式悬索组合体系桥为依托工程,利用ANSYS软件建立壳单元空间有限元模型,对锚固区在最不利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进行研究;并分别采用线弹性及非线性分析方法对吊杆锚固区极限承载力进行分析,讨论构件的受力情况。结果表明:在最不利荷载作用下,钢锚箱及钢锚梁应力较横隔板应力小;除钢锚梁与横隔板焊接处应力集中现象显著外,各构件应力分布较均匀;各构件顺桥向变形较大。不同极限承载力分析方法表明,此类结构采用壳单元建模进行极限承载力分析时应仅考虑材料非线性。建议在此类结构设计时,对于横隔板刚度不足问题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86.
当跨越山谷的钢桁梁悬索桥架梁时,传统的施工方法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对此进行方案比选,提出对施工条件要求较低、适用于钢桁梁悬索桥的顶推施工方法。以某山区悬索桥为例,讨论了顶推方案在应用中的若干细节问题,可为同类桥梁的主梁架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7.
余姚市陶家路闸迁建工程配套工程交通桥为一单索面自锚式悬索桥,主跨120 m,主缆采用钢绞线,属特大型桥梁。介绍该桥缆索施工难点及主缆钢绞线穿索工艺。  相似文献   
188.
中小型LNG船C型独立液货舱载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型独立液货舱是中小型LNG船的主要液货舱形式,通常为单圆筒或双圆筒。根据《国际散装运输液化气体船舶构造和设备》(IGC)规则,推导了最大液柱高度计算公式,并对某10000m3LNG运输船的C型独立液货舱载荷进行了计算,比较了单圆筒和双圆筒两种液货舱分别采用二维加速度椭圆合成法和三维加速度椭球合成法导致的结果差异。  相似文献   
189.
海洋浮式装置锚泊定位系统的锚是使装置保持船位的关键设备。随着海洋工程的发展,已涌现出各种类型的海洋工程装置用锚,在锚的研究、设计和海上安装中大量采用先进的技术理论、试验方法和工艺技术,对各种海洋工程锚的特性、适用范围、国内外研究和发展情况作全面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190.
人行索桥合理结构形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得到适合山区人行索桥的合理结构形式,通过对目前大部分山区人行索桥安全隐患及事故的调查,并对悬索桥和索道桥进行理论计算和对比分析,提出索桁结构概念。索桁桥结构由上主缆、下桥面缆索及吊杆组成,通过在空载下张拉下桥面索形成一个类似桁架结构的空间体系。通过对索桁桥、悬索桥、索道桥3种结构形式的对比分析可知,在山区修建人行索桥采用索桁结构体系是比较合理的,索桁桥可以降低活载挠度,节省工程造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