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2篇 |
免费 | 27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190篇 |
综合类 | 151篇 |
水路运输 | 190篇 |
铁路运输 | 67篇 |
综合运输 | 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27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38篇 |
2013年 | 32篇 |
2012年 | 41篇 |
2011年 | 32篇 |
2010年 | 30篇 |
2009年 | 36篇 |
2008年 | 48篇 |
2007年 | 64篇 |
2006年 | 48篇 |
2005年 | 35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介绍灯光刮水组合开关的点对点、电阻、矩阵、LIN总线、CAN总线信号输出形式;分析这5种信号输出形式的特点、电路原理及优缺点;最后总结组合开关信号输出形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2.
石马河特大桥主桥上部结构为四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该文介绍了该大桥主桥悬臂梁段挂篮悬浇施工工艺的详细计算分析和研究。通过实践得出该设计的挂篮悬浇混凝土施工对于石马河特大桥这样的混凝土连续钢构桥来讲是合理的,对实际施工方案的研究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3.
为解决矿山法铁路隧道施工拱部常出现的衬砌背后脱空、二次衬砌厚度及强度不足等质量缺陷问题,提出矿山法隧道拱部采用装配式预制管片结构的新思路,并基于时速350 km双线铁路隧道,采用数值计算分析研究拱部装配式衬砌结构的系列设计参数。主要研究结论有: 1)提出拱部装配式衬砌环向不分块的整体预制形式,综合考虑理论计算结果、行车安全分析、机械设备运输及拼装能力、拱部衬砌承载能力等,确定拱部管片环向弦长8.6 m、纵向幅宽2 m、衬砌厚度50cm的结构尺寸及配筋设计参数; 2)提出拱部预制管片之间环缝采用螺栓连接、拱部预制管片与现浇边墙采用“L”型榫接头的接头形式及其设计参数; 3)为保证拱部管片的顺利安装,“L”型榫接头应考虑一定的施工误差,同时拱部预制管片与初期支护间应预留安装空间,后期通过管片背后纵向注浆填充密实。隧道拱部装配式衬砌技术成功应用于重庆胡家沟隧道,总体实施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4.
以温福铁路工程实践为例,介绍移动模架结构组成及其特点、工艺方案、实施操作与改进、优化要点等,可供同类桥梁工程施工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45.
应用拓扑优化理论,采用简化的假定条件,基于应变能最小即刚度最大原理,对路桥过渡段路基加固体的结构布置形式进行了优化。通过分析荷载模式、填高、加固长度和面积等因素对最优拓扑图形的影响,得出了路桥过渡段路基加固体的最优布置方式。拓扑优化结果表明:路桥过渡段路基加固的不同区域对结构刚度的贡献排序为,固定端附近区域-中间偏上区域-中间偏下区域-路基顶面远端区域;上长下短的倒梯形布置形式的结构刚度最大,其抵抗地基沉降变形的能力最强,表明目前桥头常用的倒梯形布置形式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路基加固体底面布置长度应不小于2 m,由下向上斜率应缓于1∶1。 相似文献
46.
吉林蓝旗松花江特大桥为双塔单索面预应力斜拉桥,主跨240m,主梁为单箱三室预应力混凝土箱梁,采用牵索挂篮施工。介绍牵索挂篮的设计特点、计算方法、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47.
浅谈移动模架造桥机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动模架造桥机具有施工质量好,操作简便、安全,工期短,成本低廉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连续梁或连续刚构桥的施工中。结合贵州镇胜高速公路坝陵河大桥东引桥工程实际,介绍移动模架造桥机的结构原理及其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48.
该文以新东海港桥悬臂浇筑施工中采用的挂篮为实例,介绍了挂监的施工概念及挂监的选用标准,同时还介绍了挂监的验算情况。 相似文献
49.
塔、梁、索是斜拉桥结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桥塔更是彰显桥梁个性和特点的重要部位。针对普通桥塔形式的不足,通过对重庆两江大桥天梭桥塔设计方案的研究,提出适应于环境的新型桥塔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50.
岩溶桩基的应用随岩溶地区交通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而越来越普遍,如何评价桩端岩溶顶板稳定性成为岩溶桩基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目前桩端岩溶顶板稳定性分析平面假设的不完善性,考虑溶蚀作用形成的溶洞所具有的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岩溶桩基稳定性分析。首先,将基桩作用下的岩溶顶板分别简化为固支梁、抛物线拱、圆拱与固支双向板等承载模型,采用结构力学与双向板分析理论建立不同模型的桩端岩溶顶板抗弯最小安全厚度计算方法;其次,通过计算结果对比分析,揭示岩溶顶板最小安全厚度随矢高的变化规律;在分析岩溶顶板冲切破坏与剪切破坏形式的基础上,探讨桩端岩溶顶板破坏模式的控制因素及其影响规律,进而获得桩端荷载、石灰岩抗拉强度、溶洞跨度与矢高等因素对桩端岩溶顶板承载特性的影响规律;然后,基于溶洞钻孔探测所得地质勘查信息构建岩溶桩基稳定性分析流程,提出考虑溶洞空间形态特征的岩溶桩基稳定性分析方法;最后,通过工程案例具体分析桩端岩溶顶板最小安全厚度及其破坏模式随矢高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桩端岩溶顶板破坏模式不仅与溶洞跨度、桩径有关,而且与溶洞形态及其矢高也密切相关,此外,石灰岩抗拉强度对岩溶顶板稳定性的影响同样较大,详细全面的工程勘察资料能使桩端岩溶顶板稳定性分析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