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13篇 |
免费 | 234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699篇 |
综合类 | 360篇 |
水路运输 | 554篇 |
铁路运输 | 371篇 |
综合运输 | 6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篇 |
2023年 | 23篇 |
2022年 | 31篇 |
2021年 | 47篇 |
2020年 | 66篇 |
2019年 | 51篇 |
2018年 | 58篇 |
2017年 | 57篇 |
2016年 | 47篇 |
2015年 | 88篇 |
2014年 | 156篇 |
2013年 | 100篇 |
2012年 | 173篇 |
2011年 | 184篇 |
2010年 | 175篇 |
2009年 | 134篇 |
2008年 | 104篇 |
2007年 | 163篇 |
2006年 | 155篇 |
2005年 | 85篇 |
2004年 | 32篇 |
2003年 | 37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汽车平顺性时域仿真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虚拟试验场技术进行了汽车行驶平顺性的时域仿真。建立了面向汽车平顺性分析的整车刚弹耦合有限元模型,同时建立了脉冲输入路面模型和随机输入路面模型。采用1/3倍频带分布加速度均方根值方法及总加权方法对试验车辆的平顺性进行了评价。试验结果表明,运用虚拟试验场技术能够真实地反映汽车的行驶平顺性,仿真分析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92.
以北京地下直径线工程4#竖井为例,对在砂卵石地层中进行超深地下连续墙的设计施工,并从复杂的地质、周边环境、工程难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对横幅的设置、施工顺序、混凝土灌注、成槽的质量控制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措施,为连续墙成功施作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93.
桥头跳车现象是公路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也是多年来困扰公路行业的一大难题。文章结合内蒙古二连浩特-河口国道主干线集宁-丰镇段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就地基处治、路堤处治和路面处治三个方面介绍了换填法、桥头搭板、轻质路堤等常见的几种桥头跳车处治措施。 相似文献
94.
加泥式土压平衡盾构机在成都砂卵石地层中应用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成都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区间隧道大多通过富水砂卵石地层,且含有少量大粒径漂石。结合地层这一特点,对成都地铁采用加泥式土压平衡盾构施工的几个关键问题--大漂石处理方案、刀盘刀具的耐磨性、喷涌防治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5.
岩溶区隧道施工过程中易发生涌水突泥等灾害事故,为保证岩溶区隧道的施工安全,降低施工灾害发生的概率,施工前有必要对隧道进行超前预报。依托湖北省保宜高速公路尚家湾隧道,通过地质分析研究了尚家湾隧道的岩溶发育特征,利用 TSP超前预报系统和地质雷达等物探手段对尚家湾隧道的地质缺陷体进行了探测,并结合短距离钻探进行对比分析,探测结果与现场实际揭露情况基本吻合。综合采用 TSP 超前预报系统和地质雷达可较为精确预报岩溶区隧道的不良地质,其预报手段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96.
上软下硬复合地层条件下深基坑支护设计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常出现在深基坑开挖支护中的吊脚桩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此,以青岛地铁某长条形基坑为载体,对上软下硬地质条件下遇到的吊脚桩问题展开研究。首先,根据地质条件及周边工程概况,给出基坑开挖及支护思路和方案;然后,结合支护方案采用弹性抗力法和等效被动土压力法分别对上部桩撑(锚)体系和下部岩石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计算。实际应用结果表明:1)青岛地区上部土层适合采用桩+支撑,下部岩石边坡采用锚喷支护的组合支护方案;2)直壁开挖的岩石边坡中,微型钢管桩具有超前支护、预裂及减振作用;3)推荐算法适合于吊脚桩支护体系的设计。 相似文献
97.
依托兰州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某区间试验段工程,对砂卵石地层中双洞地铁隧道盾构选型和地层变形进行研究。引入盾构扭矩和推力的数学计算模型,计算结果应用于现场工程施工和有限元三维数值模拟中,分析了双洞隧道先后施工时,地层沉降槽的范围、特征、变化规律以及开挖引起的横向和纵向水平方向上地层位移影响范围和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1)越接近地表,隧道先后开挖对沉降槽的扰动效应越弱; 2)由两隧道同向先后施工引起的地层最终沉降槽非对称特征明显; 3)水平向地层的扰动效应叠加,地层易出现剪切变形,需采取必要防护措施; 4)现场监测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证明所采取的施工工法合理,施工沉降总体控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8.
如何在软弱围岩地质条件下安全快速地修建长大隧道是当前隧道工程界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尤其是当隧道穿越高地应力软弱围岩时,常常形成大变形等地质灾害,严重影响施工安全和进度。通过对软弱围岩工程地质特性、软岩隧道变形机制及变形控制基本理念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工程实例提出软岩隧道支护结构安全稳定性评判标准及施工应采取的相应对策。认为:1)软弱围岩隧道由于支护参数、施工方法选择不当,支护结构强度和刚度不足以抵抗较高的围岩压力时,往往会出现结构大变形和破坏;2)软岩地段初期支护承受施工期间全部荷载,二次衬砌需承受后期围岩流变产生的荷载,软岩隧道衬砌应通过增设钢筋、加大厚度等方式增加结构强度;3)超前支护与加固技术可提高围岩的自承能力并减小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荷载,且应当成为当前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4)在高地应力山岭隧道方面,应进一步开展施工阶段地应力测试,以利于针对性地选择施工方法和支护参数。 相似文献
99.
100.
采用探地雷达,对不同埋深、相同直径和相同埋深、不同直径的非金属管线探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非金属管线反射,能随着埋深增加而急剧衰减;目标体的反射弧形能量由中间向两翼明显衰减,且衰减速度随着埋深的增加而明显增快;相对埋深较小时,反射弧形的宽度随着埋深而增大;相对深度较大时,反射弧形的宽度随着深度而减小;在相同条件下,非金属管线反射能与直径成正比关系;土体对雷达波具有低通效应,反射波的中心频率有所降低,雷达对非金属管线的分辨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