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46篇 |
免费 | 197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363篇 |
综合类 | 761篇 |
水路运输 | 159篇 |
铁路运输 | 2205篇 |
综合运输 | 5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28篇 |
2022年 | 67篇 |
2021年 | 162篇 |
2020年 | 171篇 |
2019年 | 114篇 |
2018年 | 58篇 |
2017年 | 124篇 |
2016年 | 126篇 |
2015年 | 144篇 |
2014年 | 220篇 |
2013年 | 190篇 |
2012年 | 349篇 |
2011年 | 313篇 |
2010年 | 172篇 |
2009年 | 122篇 |
2008年 | 151篇 |
2007年 | 216篇 |
2006年 | 189篇 |
2005年 | 141篇 |
2004年 | 139篇 |
2003年 | 115篇 |
2002年 | 39篇 |
2001年 | 40篇 |
2000年 | 39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91.
介绍了声强法中P—P技术的使用,并讨论了在使用P—P技术进行声强测量时的相位匹配问题。利用声强法对磁悬浮列车行驶时车厢内的声源进行了识别,并从频率响应的角度对分析结果进行了判断。可以得出,磁悬浮列车以430 km/h速度行驶时,噪声主要通过车厢壁面传入车内。研究了各声强测点处1/3倍频程频谱,分析了各测点处辐射声强对车内噪声频率成分的贡献。可以得出,车厢壁面在100 Hz以下的频率贡献较大,而其它频段上,各测点的贡献相当。 相似文献
92.
研究目的:针对采用通用CFD软件Fluent进行高速列车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数值模拟中存在的问题,对 以Fluent为平台、利用VC 语言进行二次开发的一些关键性技术进行了研究。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三维粘性、小等熵、可压缩、非定常流的Navier-Stokes方程,用有限体积法进行区域离 散,对高速列车通过隧道时隧道内和列车内外瞬变压力的变化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 研究结果:将隧道内瞬变压力的波动情况与列车的运行情况相结合,对此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解释。 研究结论:计算过程中,Fluent的命令流能灵活地实现CFD分析中的众多相关功能,为工程设计和研究提 供了有力的开发平台和分析工具。Fluent不仅具有完备的系统开放性,还可利用C语言编制自己的程序模块来 丰富其功能,在工程上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3.
刘明丽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5,8(1):82-85
地震及地铁列车振动荷载在一定情况下会对地铁造成破坏甚至使其功能丧失,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对地铁的抗震研究予以足够的重视。介绍了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在地震及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地铁车站、区间隧道及地铁地基破坏的形式、特点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4.
列车脱轨研究最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脱轨原因、脱轨评判标准、脱轨试验及脱轨分析等4个方面对国内外脱轨研究进行了简要历史回顾.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近20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在脱轨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中南大学列车脱轨研究组在近10年的研究中,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列车脱轨分析理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及实质性的应用成果,对此进行了简单介绍.最后对脱轨研究需进一步进行的工作提出了作者们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95.
列车优化操纵与自动驾驶模式的研究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列车优化操纵与自动驾驶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总结优秀司机操纵经验的基础上阐述了合理操纵和节能操纵两种优化操纵方法,提出了在不同坡道上和通过限速时列车自动驾驶的基本策略,给出了实现最大能力操纵的主要原则以及由此达到正点运行的方法,进行了优化操纵及自动驾驶模式的仿真,证明了研究成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6.
97.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控制仿真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意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7,17(5):82-88
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效率.由于缺乏相关的技术参数,应用传统牵引计算理论方法的列车运行控制仿真系统,若未充分考虑系统控车的特性,在工程应用中控制的精度将无法保证.本文着重考虑信号系统工程设计的限制条件,将列车的加减速性能和速度控制策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构建基于能量守恒原理和信号控制条件的列车速度控制仿真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仿真模型,实现所需要的系统功能结构和仿真流程,并开发形成软件系统.在实际运行线路案例研究中,与采用通用列车运行仿真系统获得的结果比较,验证本文所建仿真模型的精度和工程适用性. 相似文献
98.
Liang Ling Qinghua Guan David P. Thambiratnam 《Vehicle System Dynam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ehicle Mechanics and Mobility》2017,55(1):1-22
Trains crashing onto heavy road vehicles stuck across rail tracks are more likely occurrences at level crossings due to ongoing increase in the registration of heavy vehicles and these long heavy vehicles getting caught in traffic after partly crossing the boom gate; these incidents lead to significant financial losses and societal costs.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dynamic responses of trains under frontal collision on road trucks obliquely stuck on rail tracks at level crossings. This study builds a nonlinear three-dimensional multi-body dynamic model of a passenger train colliding with an obliquely stuck road truck on a ballasted track. The model is first benchmarked against several train dynamics packages and its predictions of the dynamic response and derailment potential are shown rational. A geometry-based derailment assessment criterion is applied to evaluate the derailment behaviour of the frontal obliquely impacted trains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Sensitivities of several key influencing parameters, such as the train impact speed, the truck mass, the friction at truck tyres, the train–truck impact angle, the contact friction at the collision zone, the wheel/rail friction and the train suspension are reported. 相似文献
99.
100.
Automatic train protection (ATP) is a vital part of the signalling system that prevents collisions between trains, especially on densely trafficked lines. Conventionally, ATP uses a transponder to communicate between an onboard train device and a trackside device. In Indonesia, ATP is not yet implemented and all trains are currently operated by drivers. It has now become a necessity to install ATP in Indonesia in order to protect train operations. However, as in many tropical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re are som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especially heavy rain, as well as the theft of trackside equipment that influences performance. Installed trackside devices must therefore meet certain criteria such as low-cost configuration, minimalized devices on the track, ease of maintenance, etc. To address the necessity of ATP and to meet these criteria for trackside devices, we develop ATP using an infrared system. This type of ATP – the intermittent ATP system – consists of onboard devices and infrared sensors as trackside equipment. This approach to ATP offers a cost-effective solution and ensures the safety of train movement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