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55篇
  免费   1218篇
公路运输   645篇
综合类   885篇
水路运输   214篇
铁路运输   4284篇
综合运输   145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202篇
  2021年   326篇
  2020年   337篇
  2019年   265篇
  2018年   156篇
  2017年   356篇
  2016年   360篇
  2015年   388篇
  2014年   436篇
  2013年   363篇
  2012年   582篇
  2011年   509篇
  2010年   251篇
  2009年   221篇
  2008年   240篇
  2007年   250篇
  2006年   240篇
  2005年   190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A model to compare three alternative forms of public transport - light rail, heavy rail and bus rapid transit - is developed for an urban network with radial lines emanating from the borders to the city centre.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ssumes an operation aimed at minimising the total cost associated with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 provision, which encompasses both operator and users costs. The decision variables are the number of lines (network density) and the frequency per period for each mode. This approach has no prejudices a priori in respect of whether a specified delivery scenario is aligned with existing modal reputation. Rather, we establish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a specific transit mode should be preferred to another in terms of the operator (supply) and user (demand) side offerings. The model is applied using data from Australian cities, suggesting that in most of the scenarios analysed a high standard bus service is the most cost-effective mode, because it provides lower operator costs (infrastructure, rolling stock and operating cost), access time costs (due to a larger number of lines) and waiting time cost (due to larger frequencies of operation). A rail mode, such as light rail or heavy rail, may have a lower total cost only if it is able to run faster than bus rapid transit, and the difference in speed is enough to outweigh the bus advantage on operator cost and access and waiting times.  相似文献   
912.
为推进城市用地与交通的融合发展,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用地综合开发效率,促进城市公共交通用地综合开发更好地适应城市交通发展需求,采用文献检索法、专家咨询法及实地调研法等开展研究。首先,对北京市客运交通枢纽综合开发、车辆段上盖物业、轨道交通站点综合开发及公交场站用地综合开发四大类城市公共交通用地综合开发项目发展现状进行了剖析。然后,结合规划、建设及投融资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城市公共交通用地综合开发项目推进困难的症结所在。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推出城市公共交通用地综合开发统一指导意见;优化土地出让政策,最大化利用公共交通用地;创新投融资机制,减轻政府及企业投资压力;搭建市级平台,统筹协调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913.
随着数字化技术在轨道车辆中的不断应用和推广,保障轨道车辆IT安全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文章在梳理德国铁路IT安全相关法规和标准的基础上,以轨道车辆作为IT安全研究对象,为其开发IT安全通用架构模型,用于对轨道车辆的IT安全状况进行实际分析和评估,以期促进IEC 62443标准系列在轨道车辆中的应用和实施,保证轨道车辆的I...  相似文献   
914.
针对车辆基地高大厂房内传统横向通风系统(风机+风管)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一种纵向诱导通风系统。结合某实际工程,将纵向诱导通风系统与传统横向通风系统进行技术经济对比,分析得知,纵向诱导通风系统增加的初期投资在4.92年后即可由节省的电费收回。通过现场测试得出,纵向诱导通风系统开启后工作区域平均风速为1.1 m/s,运营人员的体感最高温度为30.3℃,同时噪声能够满足规范要求,库内中部区域CO2浓度得到有效降低,其耗电功率大大降低;与传统横向通风系统的测试结果对比可知该系统显著地改善了运营人员的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915.
我国已成为世界轨道交通行业最大新兴单一市场,标准对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具有战略和支撑引领作用,统计分析世界轨道交通领域22个主要标准制定机构在2020年内发布及累计在编的558项标准的详细情况,按照基础共性、工程建设、运营服务与开发、装备与技术、货运5个领域分别进行统计与分析,统计表明装备与技术标准数量最多.结合国际国外...  相似文献   
916.
汽车材料中有毒重金属及其对环境的危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4种有毒重金属(铅、水银、六价铬、镉)在汽车主要零部件中的使用情况;分析了报废汽车材料中这4种有毒重金属对人及环境造成的危害;探讨了国外在减少汽车材料中有毒重金属危害的相关对策。指出,研究减少汽车材料中有毒重金属使用量的方法和技术及制定相关法规是非常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917.
首先,对网络化背景下信息需求的变化情况进行归纳;其次,采用面向乘客心理和面向乘客乘坐过程两种理论方法对城市轨道交通乘客信息需求进行系统分析,得到乘客多元化的信息需求;最后,以结合实际调查的方式分析北京地铁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并相应地提出解决策略研究成果有助于改善地铁信息服务的质量,也为完善乘客信息系统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18.
以探索实用的上盖开发项目交通规划方法为目的,分析车辆段上盖开发的交通特征,提出上盖开发的交通规划理念与原则,重点总结不同交通方式的上盖内外衔接模式,包括道路、轨道交通、常规公交、出租车、非机动车和步行,并结合案例阐述应用情况。结论:上盖开发项目应依据车辆段基地条件,外围城市交通特征、上盖物业功能需求,因地制宜地选择适用的交通衔接方式。  相似文献   
919.
主要论述对当前我国有轨电车的现状和发展的认识,探讨现代有轨电车的定位和特征,进一步分析我国有轨电车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合理的适用范围和分级标准,并论述分析中运量轨道交通包含的制式,及有轨电车的量级特征和地位,探讨有轨电车的ILRT模式。在以上认识和总结基础上,提出有轨电车的规划理念和应思考的问题,应谨慎把握有轨电车的定位、定量、定级,以及规模、环境、适用范围、实施条件,充分发挥运营效益。  相似文献   
920.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对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低碳节能技术发展方向进行综合论述,给出未来城 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低碳节能技术发展方向的合理建议。首先对目前清洁能源和再生能量利用技术在轨道交通中 的应用情况进行总结,根据已投运线路实测数据,分析光伏发电和再生制动能量利用对节能降碳的作用;针对不 同牵引制式的特点,分别提出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新一代城市轨道交通绿色柔性供电系统架构,一方面充分消纳清 洁能源,另一方面通过双向变流器、同相供电等技术提高能量利用率,改善供电质量,最终达到节能降碳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