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4篇
  免费   169篇
公路运输   644篇
综合类   1146篇
水路运输   459篇
铁路运输   500篇
综合运输   38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151篇
  2015年   140篇
  2014年   246篇
  2013年   197篇
  2012年   241篇
  2011年   242篇
  2010年   167篇
  2009年   198篇
  2008年   167篇
  2007年   224篇
  2006年   213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541.
为进一步节能减排,秦皇岛港杂货分公司建设了港口污水处理设备和中水回用系统。对港口设计使用污水处理设备及中水回用系统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介绍项目设计原则、建设规模及处理要求。该项目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42.
Abstract

Despite the wide use of utility theory to model travellers' behaviour, the interest in non-expected utility theories has increased due to their potential to capture more realistic behaviour. A main question raised is whether travellers are better described as utility maximizers or should be qualified differently.

This paper presents a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use of expected utility theory (EUT), prospect theory (PT) and regret theory (RT) to model travellers' behaviour. Gaps in the literature are identified and a discussion about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ach theory is presented. A case study illustrat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eories.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PT and RT restrict themselves to EUT. Their added value, however, is the possibility of capturing loss aversion, risk aversion and risk-seeking (PT) and regret aversion (RT). On the practical level, the use of EUT is well established, while contributions of PT and RT are marginal. On the theoretical level, however, RT seems to be (marginally) more suitable to model travellers' behaviour, while EUT and PT are equally suitable. This suggests that the large use of EUT is highly influenced by its very tractable framework. We do not claim the superiority of any theory, but propose to compare them through a systematic review.  相似文献   
543.
堤防水泥固化培土强度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泥固化土是近年来用于堤防防渗、提高边坡稳定性及提高抗冲刷能力的一种新技术,为了提高水泥土的应用水平,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水泥土的无侧限强度与水泥掺人比、水灰比、龄期的关系,认为满足工程应用的最佳水泥掺量比大于8%。  相似文献   
544.
针对城市道路环境中驾驶人的应激响应操作时间特性,基于虚拟现实技术搭建了测试平台,对28名驾驶人在不同应激场景下的应激操作时间进行了研究.不同应激场景下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非熟练驾驶人的应激操作时间要小于熟练驾驶人,且时间值较为稳定.青年驾驶人的操作时间值最小,且数据最为稳定.此外,随着车速的上升,驾驶人操作时间呈现下降趋势,两者之间符合对数函数关系.以驾驶经验、驾驶人年龄和车速为自变量,采用对数函数的多元线性预测模型能够对驾驶人的应激操作时间进行准确预测,被试样本实测值落在预测区间的比例达到了98.37%.  相似文献   
545.
546.
分析了现有公交调度方法中大间隔发车、局部收敛与时间不协调等问题,以最大同时到站次数和最大同时到站车辆数量为优化目标,以末车定时、站点允许排队长度、服务质量、线路服务时间跨度为约束条件,建立了公交时刻优化方法,设计了基于网络选点规则和网络同步规则的求解算法。计算结果表明:当公交网络中存在2条线路与2个站点且发车时间在30min内时,应用提出的方法,在2个站点共产生3次同步,线路1的发车时刻分别为第5、15、20、30min,线路2的发车时刻分别为第0、10、30min;与现有方法相比,同步次数减少1次,发车时刻完全分布于规定时间内,消除了剩余时间,获得了非均匀化的发车间隔,体现了同步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547.
使用小波分析、功率谱密度等方法,对武汉市阳逻大桥GNSS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并分离大桥不同位置结构车辆移动荷载响应、车辆振动荷载响应和噪声,首先去除噪声,然后利用信号不同频率特性,分离静态信号和动态信号,从而得到更为清晰的大跨度桥动力响应特性。  相似文献   
548.
针对机动车和行人流量波动较大的路段,定时控制会导致相位浪费,对现有人行横道感应信号控制方案进行优化,提出新的按钮式感应控制方案。该方案首先检测路段车流,根据车流情况选择采用行人优先方案还是机动车优先方案进行行人相位配时,两种方案都保证机动车最小相位,同时也考虑行人的可忍耐时间。  相似文献   
549.
步行和自行车接驳轨道交通时空阈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步行和自行车接驳轨道交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多侧重于设施指标水平,而对出行者心理考虑不足.在北京市某轨道交通车站周边进行问卷调查和现场模拟实验,深入分析影响步行和自行车接驳轨道交通的因素.同时得到使用步行和自行车接驳轨道交通的出行者对接驳距离和时间的敏感程度及接受度分布特征、接驳客流距离衰减特征等.利用非集计价格敏感度分析法量化步行和自行车接驳轨道交通的时空阈值,分别得到合理和最大的接驳距离和接驳时间.  相似文献   
550.
Abstract

This paper examines whether a dwell time reduction on a high-intensity metro service, as a result of a series of accessibility enhancements, can contribute to an increased level of service and accessible public transport for passengers together with a reduction in costs for the operator. Actual train operation data were collected by on-site observations and from London Underground Ltd. A simple simulation is built to represent the effect on the overall cycle times of trains if certain parameters (e.g. dwell time) are changed. Four models are developed, concerning: (1) step height between train and platform, (2) an assumption of passenger service time to be no longer than 20 s, (3) door width and (4) the combination of step height and door width.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odels it appears that the fourth model provides the highest reduction in dwell time and diminishes the overall cycle times of trains. However, it is the most expensive to implement as it requires work to raise platforms and the purchase of new rolling stoc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