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50篇 |
免费 | 21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80篇 |
综合类 | 263篇 |
水路运输 | 90篇 |
铁路运输 | 35篇 |
综合运输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17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6篇 |
2013年 | 22篇 |
2012年 | 34篇 |
2011年 | 21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27篇 |
2007年 | 36篇 |
2006年 | 45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21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451.
目的 建立一种简单有效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方法 用组织块培养法,采用连续花瓣状撕囊法获得人白内障患者的晶状体前囊膜,使用含有表皮生长因子的培养液进行培养,对培养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及鉴定;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其生长规律,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进行鉴定.结果 体外培养的原代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在组织块贴壁24 h后从组织块边缘长出,具有上皮细胞的形态特点.αA-晶状体蛋白抗体阳性率几乎100%,鉴定为晶状体上皮细胞.结论 采用连续花瓣状撕囊法获得的组织块较易在体外培养出入晶状体上皮细胞,可用于白内障后囊膜混浊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52.
对铁路自助实名制核验设备的技术要求和实际应用场景的需要,研究并设计一种基于多红外传感器的人体识别闸机。采用多对对射式红外光管和光幕,在对闸机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设计红外传感器的布局、并对旅客单人正常通行、旅客无票闯闸、旅客反向闯闸、无票旅客尾随和携带行李的旅客5种闸机常见通行事件进行分析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系统能够有效识别闸机通行事件,实时性好,可以满足行业实际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453.
454.
王俊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1989,(3)
用光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在人皮肤真皮深层发现两根P 物质样轴突末梢与同一肥大细胞形成突触样联接.其轴突末梢形成的终扣分别为3.0×1.5μ和2.4×1.0μ左右。在终扣内有线粒体和直径约200nm 大小的囊泡。从而为Lembeck提出的轴突反应模式和张保真提出的轴突反射、接力联动模型提供了迄今最直接的形态学证据,证明了神经-肥大细胞联接的双向性传导及肥大细胞在相邻两轴突末梢间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55.
对40例胎龄6~10月死胎肝脏进行了原位解剖,10例胎肝进行引了门、脐静脉造影,并测定了20例新生儿脐静脉压。结果表明:①胎龄8月以上的胎肝作为0~2岁婴幼儿原位肝移植供体和成人辅助性异位肝移植供体,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②在胎肝移植中重建门静脉血供选择脐静脉较优越,但需结扎静脉导管。③在胎肝取材经门静脉或脐静脉灌洗时,压力不宜超过3.92kPa。④根据正常胎儿脐静脉压推测,胎肝可以耐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病人的门脉压力。 相似文献
456.
应用桃叶提取成分的水解产物—扁桃酸作体外杀精子实验,结果表明,扁桃酸具有较强的杀精效应,它使精子瞬间失活的最低有效浓度为0.8mg/ml~3.3mg/ml。并且应用弱酸杀精剂硼酸作比较,证明扁桃酸的杀精效力比硼酸高40倍。文中讨论了扁桃酸杀精子和杀滴虫的双重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457.
本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了人和大鼠脊髓内P物质阳性结构的分布。结果显示,在后角的Ⅰ~Ⅲ层和李氏束有密集的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和终末,排列呈点线状或密网状,染为黄色、褐色或暗褐色。在中央管周围也有较密的P物质阳性纤维;而脊髓的腹侧角,这类阳性纤维较为稀疏。此外,在大鼠脊神经节中,我们观察到P物质免疫反应的阳性神经元胞体,属于小型细胞。 相似文献
458.
459.
460.
为减少疲劳驾驶给道路交通带来的安全隐患,本文以驾驶员人体姿态为研究对象,分析驾驶动作变化与驾驶员疲劳状态之间的联系,提出基于空时特征与人体姿态的驾驶员疲劳检测模型。首先,以改进的Simple Baselines网络定位驾驶员骨架关键点(空间特征);其次,分析驾驶过程中人体姿态的变化特点,依据“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将人体关键点模块化,以此为基础设计多个与驾驶员疲劳驾驶相关的特征表示;最后,引入滑动窗口计算各疲劳特征的离散程度,将其作为长短时记忆网络(时间特征)的输入,从而实现对驾驶员疲劳状态的预测。通过13位被试驾驶人的驾驶行为数据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本文提出的基于空-时特征和人体姿态的驾驶员疲劳检测模型可达到97.73%的检测精确率,98.95%的召回率以及98.35%的准确率,表明该检测模型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