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3篇
  免费   73篇
公路运输   415篇
综合类   445篇
水路运输   314篇
铁路运输   177篇
综合运输   9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122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叶要武 《中南公路工程》2011,(3):187-190,192
通过对大量砖混结构的民用住宅、框架结构的办公楼等多种建筑的调查发现,多数建筑都存在着不同形式的裂缝,这些裂缝一旦出现便很难弥补,但许多裂缝是有规律可循的,对这些裂缝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62.
区域综合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高儒  刘杰  王兰  徐洪磊  杨柳 《公路》2020,(3):279-284
近年来,区域综合交通规划取得蓬勃发展,但相应的规划环评还处于实践探索阶段,环评指标在累积性评价、运输结构优化、“三线一单”新要求等方面尚存短板。在充分研究公路、铁路、航空、港口、航道等单项交通规划环评和现有综合交通规划环评案例指标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综合交通规划及其环境影响的特征,按照科学性和系统性、综合性和宏观性、政策性和导向性、操作性和适用性的原则,提出了区域综合交通规划环评指标体系。分为生态功能、环境质量、资源能源等3大类,生态系统结构、生态敏感区、生物多样性、水环境、大气环境、环境风险、土地资源、水资源、岸线资源、能源等10方面共19个指标,逐项反馈于规划的总体规模、空间布局和运输结构。  相似文献   
63.
本文根据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中地下线环境振动影响预测和环境保护竣工验收监测结果,统计分析了地铁运营时产生的环境振动随敏感点与线路的距离、列车运行速度等变化情况,并根据环境振动影响范围提出了满足环境振动标准的控制距离。  相似文献   
64.
针对无锡市仙蠡桥水利枢纽工程主泵房工程所处环境和工作条件特殊,泵站站身外形和结构复杂的情况,选择掺粉煤灰、聚丙烯纤维以及高效减水剂的泵送砼,进行配合比设计,测试主要物理力学性能和采用合理的施工工艺,得到抗裂、抗渗、抗冻和抗冲耐磨性能均较好的砼结构.  相似文献   
65.
冲击碾压技术在高速公路改建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冲击碾压技术已在我国新建和改扩建公路工程等项目上予以应用。它不仅能确保工程进度,而且能有效地防止路面出现反射裂缝,从而提高工程质量。该文结合高界高速公路改建工程,从冲击的速度、顺序、遍数,以及防水措施等方面介绍了冲击碾压技术的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66.
桥梁上部结构防船撞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船舶撞击桥梁上部结构是船撞桥事故模式之一,其撞击特性与撞击桥墩特性相比有所不同。现着重研究了船舶撞击桥梁上部结构的风险分析、撞击力、防撞保护等技术问题,并提出设置警示设施、AIS系统建设、拦截、红外线监测、警戒等防护措施,供通航安全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67.
在高度自动化车辆(Highly Automated Vehicle,HAV)中,由于不再需要驾驶人,乘客之间可以实现面对面的交流,这给车辆座椅的布置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为提高HAV的碰撞安全性,提出使用旋转座椅来改变人体朝向与碰撞方向相对位置的规避策略,其基本思路是在碰撞发生前通过主动改变座椅朝向来降低乘员损伤。首先,利用尸体试验数据对所建立的碰撞模型进行验证;然后,基于4种不同的座椅朝向,利用THUMSTM人体模型进行初始速度为56 km·h-1的正面碰撞模拟试验,以确定相对安全的座椅朝向位置;最后,预测座椅旋转过程本身以及旋转至某位置后发生碰撞的乘员损伤风险。在静态正面碰撞中,选择0°、90°、135°和180°四种不同的座椅朝向进行乘员损伤预测和比较,结果表明180°朝向时的乘员损伤风险最小。在此基础上,模拟了200 ms内将座椅旋转±45°和±90°,以及分别在0 ms和100 ms时间延迟后引入碰撞的试验过程。研究结果表明:200 ms能够将乘员旋转±45°和±90°而不引起额外的人体损伤,并且在无时间延迟时,旋转至背对碰撞方向的乘员损伤,比正面碰撞中0°、90°和135°座椅朝向的乘员损伤更低,证明了该损伤风险规避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8.
This research reviews principles behind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rail supports, and introduces a method of analysis to find the maximum response in a realistic setting. Assuming a time-dependent, moving mass with massive wheels is essential, because the ratio of the moving mass to the rail mass is significant. However,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the track is not affected by dynamic properties of the train other than its unsprung mass, because the natural frequencies of the train suspension and track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 numerical method is developed to model the dynamic response based on these principles, and applied to the Korean urban transit. The dynamic response includes multiple peaks with a large amplitude range, creating noise while the wheel passes the support. The dynamic impact factor (DIF) for the rail support depends mainly on the stiffness and damping of the rail support. The DIF for the rail moment is below the code value, whether this value is based on numerical analysis or on-site measurements. However, our numerical analysis results in a DIF for support settlement that is greater than the code value, if the damping is less than 3%.  相似文献   
69.
杨效广  刘书奎  种玉配  马彬 《隧道建设》2020,40(Z2):128-135
针对隧道底板中空腔、含水、裂缝等结构内部损伤情况,为提高传统接触式冲击回波方法的检测效率,从气-固耦合的角度出发,以空气作为底板结构与检测系统之间应力波传播的耦合介质,开展隧道底板结构内部缺陷的空气耦合冲击回波响应特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采用空气耦合冲击回波的方法确定的底板结构内部缺陷深度与缺陷理论深度值基本吻合; 2)检测系统的精度与缺陷尺寸及深度有关,随着缺陷尺寸的减小及深度增加,检测精度逐渐降低; 3)空气耦合冲击回波方法对空腔和含水缺陷的检测效果优于裂缝缺陷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70.
One of the main challenges in estimating impact energy in collisions between marine risers is the assessment of the riser mass involved in the collision. Evidently the entire riser mass does not contribute to the collision. Hence, the question is: What is the equivalent riser mass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impact energy?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ree different ways of estimating the riser mass participating in the collision energy. The first method is strictly experimental. The second method uses a numerical experiment together with system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s. The third method is a strictly analytical method, which results in an asymptotically upper bounded estimate of the participating mass. Two risers are examined as case studies. The first riser is a 1 : 100 model scale riser used in collision experiments carried out at Marintek's towing tank in Trondheim, Norway. The second case uses a real world riser in use on the Troll B oil production platform operating in the North Sea. The proposed methods yield consistent and comparable results. Received for publication on Feb. 1, 1999; accepted on July 8, 19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