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公路运输   3篇
综合类   21篇
水路运输   1篇
铁路运输   2篇
综合运输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从TOD的实质和效益入手,分析了引入TOD的必要性,提出了基于TOD理念的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用地规划调整的技术方法,即树立工作目标、确定研究方法、分析研究范围、确定调整策略、分析土地开发潜力,并以苏州市为例,探讨了站点用地调整、规划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32.
公交导向发展模式促进城市“有机疏散”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有机疏散”的理论要点和公交导向发展模式的基本原则之间的有机联系.提出利用TOD发展模式可促进大城市“有机疏散”的实现,并以北京市为例进行说明,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3.
黄良会 《城市交通》2008,6(6):64-70
阐述了交通影响评价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践与实施过程,尤其是香港对新开发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的要求及特区政府成功执行这些要求的关键因素。分析了交通影响评价的基本要素及评价所依据的标准,给出了交通影响评价报告应包含的内容。探讨了新开发项目的累计交通影响及开发商应负责的交通改善范围。最后,总结了香港实施交通影响评价的成就与缺陷,指出我国其他城市进行交通影响评价时可能面临的机遇及问题。  相似文献   
34.
基于交通效率的大城市合理土地利用形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交通效率的新视角出发,采用总出行时间来衡量土地利用形态的交通效率和宏观可达性。通过把总出行时间分解为组团内部的出行时间与组团之间的出行时间,推导出指标的函数表达式,并建立了一定经济、土地、人口约束下,总出行时间最小的城市土地利用优化模型。结合城市交通规划模型,提出了能体现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循环反馈关系的求解方法,从交通效率最大化或局部最大化的角度,对土地利用—交通系统的一体化规划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35.
Parking demand is a significant land-use problem in campus planning. The parking policies of universities and large corporations with facilities located in small urban areas shape the character of their campuses. These facilities will benefit from a simplified methodology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parking availability on transportation mode mix and impacts on recruitment and staffing policies. This paper, based on a case study of Nor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introduce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to provide planners with insights about how parking supply and demand affects campus transportation mode choice. The methodology relies only on aggregate mode choice data for the special generator zone and the average aggregate volume/capacity ratio projections for all external routes that access the zone. This reduced data requirement significantly lowers analysis cost and obviates the need for specialized modelling software and spatial network analysis tools. Results illustrate that the framework is effective for analysing mode choice changes under different scenarios of parking supply and population grow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