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6篇
  免费   45篇
公路运输   204篇
综合类   241篇
水路运输   11篇
铁路运输   2篇
综合运输   5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41.
为保证紧急车辆更安全、高效地到达紧急事故现场,基于车路协同系统,提出车队避让紧急车辆的换道引导策略。针对目标车道无车辆、有车辆和有车队3种不同场景,分别提出确保紧急车辆快速通过的协同换道策略。通过协同换道策略引导紧急车辆前方行驶的车队和目标车道的车辆改变速度以调整车辆间距,使其满足换道安全距离,依据换道轨迹规划使车队完成换道,并提出紧急车辆发送紧急避让信号的位置方法,计算当不影响紧急车辆的速度情况下,其发送紧急避让信号时与车队尾车的最短距离。利用SUMO交通仿真软件,实现车路协同环境下3种不同场景车队避让紧急车辆的换道引导,并比较目标车道为车队的场景下,车队换道至目标车队的每个空档中(方式A)和车队换道至目标车队的同一个空档中(方式B)2种不同的换道引导策略。研究结果表明:目标车道有车队的场景下,方式B的协同换道时间更短,发送紧急信号的位置距车队尾车82 m,较方式A的87 m更近,对周围车辆影响更小,因此此场景采用方式B的协同换道策略;在目标车道无车辆、有车辆和有车队3种场景下,紧急车辆分别距车队尾车71,71,82 m时发送紧急避让信号,其可以维持期望速度,验证了最短距离与车辆速度的关系式;与未使用换道引导策略的情况相比,紧急车辆的速度提高,延误减少。  相似文献   
442.
车辆换道行为因其运行环境复杂,所涉及的交通因素众多,容易引起交通冲突,从而降低道路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对车辆换道行为的动态特性及其对车流运行的影响机理进行建模与研究,对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有重要意义.基于城市道路车辆换道行为的特征,改进了元胞自动机模型细化车辆换道过程;考虑驾驶员特性、车辆类型的影响,采用模糊推理理论描述驾驶员的换道决策,进而建立了城市道路驾驶员主观换道模型.通过将实测交通流数据与仿真输出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输出结果与实测数据的误差较小,说明模型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43.
准确识别周围车辆的换道意图将有助于自动驾驶系统决策,从而提升安全性和舒适性。提出一种基于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网络的换道意图识别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识别周围车辆的换道意图。该方法先通过构造收益函数来描述目标车辆(被预测的车辆)与其邻域车辆之间的交互关系,得到目标车辆左换道、右换道和车道保持的收益值,并将该收益值作为交互特征输入到意图识别网络;在意图识别网络中,引入注意力机制,通过网络自学习得到的权重对LSTM层各个时刻的输出加权求和,能够对编码信息进行有效利用,提高换道意图的识别性能;由于车辆的换道意图存在较强的前后依赖性,引入条件随机场(Conditional Random Field,CRF),采用意图转移特征函数对各个时刻换道意图进行联合建模,并构建负对数似然损失函数作为整个网络的损失。为了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基于NGSIM数据集训练并评估模型。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对换道意图识别的准确率、宏观F1分数、测试集损失分别为0.916 4、0.874 6和0.168 3,均优于支持向量机(SVM)、隐马尔可夫模型(HMM)和LSTM模型。同时,所提模型对左换道和右换道的平均换道提前识别时间分别为3.08、2.33 s,综合换道提前识别时间为2.81 s,优于基线模型,能够为主车的决策提供充足的冗余时间。通过消融分析可知,引入的交互作用模块、注意力机制和条件随机场对准确率的贡献分别为0.012 2、0.004 3和0.011 0,印证了相关模块的有效性。最后由场景验证的案例可以得出,所提方法在准确率、稳定性和换道提前识别时间等指标上优于对比模型。  相似文献   
444.
为了实现高速公路的自由换道行为决策,并满足行车安全高效性、决策结果平稳无震荡、与运动规划模块结合引导车辆行驶等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驾驶人不满度的换道行为决策方法。首先,根据驾驶人的速度期望建立了驾驶人不满度累积模型,并基于驾驶人速度不满累积度产生换道意图。其次,依据不同车道障碍车的运动状态,设计了2种目标车道选择策略,通过预测引擎对各个待选车道进行预测和评估,选取其中行车效率较高的车道作为目标车道,同时建立换道最小安全距离模型,用以在换道全过程中判断换道的可行性。然后,将换道行为决策的结果以目标车道的形式传递给基于改进人工势场的运动规划模块,用于运动规划模块目标的选取,以引导车辆横纵向运动。最后,在CarSim/PreScan/Simulink的联合仿真平台和硬件在环平台上建立多种测试场景,验证换道行为决策算法。试验结果表明:换道行为决策算法能够依据驾驶人速度不满累积度产生稳定的换道意图,进而根据所设计的换道策略选取具有更高行车效率的目标车道,并在换道过程中持续判断换道的可行性,以应对障碍车辆突然加减速等突发状况,保证换道过程的高效性和安全性;换道行为决策算法通过目标车道的转换,引导运动规划模块调整车辆的运动,实现跟车、换道等行为。  相似文献   
445.
Almost all researches about dynamic lane assignment were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applying this technique at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 However, little attention was given to the method of identifying quickly the optimum lane group. This research suggests a quick method to find the optimum lane group for 3-lane and 4-lane approaches at junctions where each approach has green by itself in turn using the percentage of turning movements. MATLAB environment was used to build an optimization model to find the optimal lane groups at all intersection approaches for hypothetical massive traffic demand combinations using an objective function of minimizing intersection delay. This finding represents a plausible quick method to predict the optimum lane group in the field instantaneously using the percentage of turning movements at the approach without conducting massive calculations.  相似文献   
446.
以分段舾装分道作业线的作业计划问题为研究对象,对分道作业线合理作业计划形式进行了研究。在分析分段舾装分道作业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问题的数学模型,并结合启发式遗传算法进行了问题模型的求解,最后以一个算例证实了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47.
刘念  李一伦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1):201-203,M0022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结构工业化程度逐渐提高,预制装配技术在城市隧道建设领域逐渐发挥出重要作用。然而如何优化结构受力体系及节点构造、满足抗震及防水要求、提高预制装配水平仍然是城市隧道预制装配技术中的关键问题。结合上海诸光路通道新建工程,分析四种上层车道板与预制管片连接方式下的管片-内部结构体系受力特征,并结合接点构造措施,对比分析四种预制车道板与管片连接方式的优缺点,为盾构隧道双层车道结构选型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48.
为弥补现有汽车自动换道时未考虑周围车辆运动状态变化以及舒适性差和通行效率低等方面的不足,同时提出了在车联网条件下的汽车自动换道方法,主要包括动态轨迹的规划、前馈与反馈相结合的PQ跟踪控制策略两部分,开展Carsim和simulink联合仿真以及实车验证结果表明,与传统非动态自动换道方法相比,该方法能有效解决在换道过程中周围车辆车速变化及车辆突然闯入等情况的难题,明显提高了换道过程中的安全性,由数据分析可知在保证车辆舒适性、稳定性的同时,换道时间缩短了20%,有效提高了车辆换道效率。  相似文献   
449.
针对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网络规划缺乏系统方法的情况,以《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编制研究为基础,从使用者意愿角度出发,提出以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分区、步行和自行车道路分级为核心的层次化网络构建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划定分区,以契合政策导向和设施供给的双重属性;根据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特点差异,提出契合城市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差异化布局模式;给出步行和自行车道密度、宽度指标,以及在空间、环境、衔接层面的设计指引。强调在相关规划中落实控制指标,以保障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层次化网络的构建。  相似文献   
450.
针对潮汐交通流条件下的道路双向交通流不平衡问题,给出了可变车道方案。将可变车道 调整数量作为决策变量、以油耗和排放费用最低为目标,兼顾道路延误,构建可变车道方案选择 模型。模型既考虑了延误对可变车道方案选择结果的影响,也考虑了油耗和排放费用,并探讨了 可变车道的设置时间和保持时间。以北京市紫竹院路为例,计算出合理的可变车道方案。利用 VISSIM 仿真软件进行模型验证并探讨可变车道的环境效益。研究结果表明:考虑环境效益的可 变车道方案实施以后,道路总延误降低了21.1s,油耗和排放费用降低了40%。这说明可变车道方 案不仅能降低道路延误,还能降低车辆产生的油耗和排放费用,从而可带来一定的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