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0篇 |
免费 | 88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238篇 |
综合类 | 267篇 |
水路运输 | 11篇 |
铁路运输 | 8篇 |
综合运输 | 5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9篇 |
2024年 | 21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23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24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24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30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44篇 |
2013年 | 32篇 |
2012年 | 53篇 |
2011年 | 48篇 |
2010年 | 28篇 |
2009年 | 38篇 |
2008年 | 30篇 |
2007年 | 28篇 |
2006年 | 26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本文针对西安市二环路的二期建设 ,在车道宽度、桥下空间利用、人行过街等技术问题上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62.
本文通过对道路红线、绿线的搭配使用 ,兼顾交通功能和景观功能的前提下 ,在道路平面设计阶段纳入交通组织设计 ,并通过绿化和车道板块分割实现功能划分 ,以体现交通组织在道路设计中的重要意义 ,旨在对交通组织在道路中的实际应用进行探讨和实践。 相似文献
63.
智能车辆安全辅助驾驶技术研究近况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论述了安全辅助驾驶技术的研究现状、研究的必要性以及研究进展。安全辅助驾驶技术包括车道偏离预警与保持、前方车辆探测及安全车距保持、行人检测、驾驶员行为监测、车辆运动控制与通讯等。分析了各种传感器的优缺点及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单一传感器不能很好地解决安全辅助驾驶技术可靠性和环境适应能力的要求,应结合激光雷达技术解决图像模糊问题,利用红外传感器增强机器视觉识别的可靠性,未来的安全辅助驾驶技术应该采取多种传感器融合的技术,结合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系统具有深度测量精确的特点,将极大的推动汽车安全辅助驾驶系统的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64.
65.
快速公交系统具有“现代化、高等级、低费用、大容量”的特点,指出在我国大中城市实施该系统的优势,并结合《长春市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项目,在对长春市公交运营现状及快速公交系统六个主要特征具体分析的基拙上指出长春市实现快速公交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在长春市的主干道上构建“两纵两横”的“井”字型的城市公交专用道网络框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专用车辆的选择、会交专用道的布设方案等,以期全面实现BRT系统. 相似文献
66.
匝道间距是路线设计中的重要内容, 对交通流有决定性的影响。根据城市快速匝道的特点, 应用驾驶员行为理论, 模拟了驾驶员城市快速匝道上的驾驶行为。认为匝道间距是影响城市快速路主线运行状况的关键因素。为了合理确定匝道最小间距, 必须确定匝道组合模式和计算匝道加减速车道长度, 并计算出车流从匝道汇入主线后, 由于车流变道而形成交织车流长度。由此建立了不同匝道组合模式下的匝道最小间距模型。应用实例表明, 当匝道间距不能满足最小间距时, 车速降低, 服务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67.
特殊车辆的优先通行是道路交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而目前相关控制措施存在实施难度较大、道路空间利用率低和道路通行能力下降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结合智能网联汽车(CAVs)技术特点,提出考虑特殊车辆优先通行的CAVs专用车道控制方法,按应急车辆、一般优先级车辆和CAVs的优先通行顺序设计车辆通行规则。通过预测特殊车辆到达下游交叉口时的路口排队长度,建立“满足不同优先级特殊车辆通行需求”的动态清空距离模型,其中应急车辆以速度损失最小化为优化目标,一般优先级车辆以均衡车辆通行需求为优化目标。针对CAVs在专用道上可能成为其他车辆通行障碍的情况,考虑换道安全和不同换道动机,设计CAVs进入和离开专用道的规则,建立换道决策控制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适用于不同优先级车辆的专用车道通行控制策略。通过仿真实验对所提方法的控制效果予以分析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与不考虑特殊车辆优先通行的控制方法相比,虽然该方法的车均出行时间和人均出行时间分别增加了3.9%和2.8%,但特殊车辆的车均延误时间减少了59.6%以上;与IBL控制方法相比,该方法的车均出行时间和人均出行时间分别减少16.7%和14.6%,特殊车辆的车均延误时间减少13.5%,专用车道利用率提高36.3%以上,并且在CAVs渗透率大于0.4时获得最佳控制效果。该控制方法在特殊车辆优先通行方面,减少了单一控制策略的局限性,为交通控制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8.
为弥补在非机动车道设计方面对电动自行车考虑不足的情况,有必要对由人力/电动自行车组成的饱和混合流下非机动车道基本需求宽度进行研究。以非机动车饱和混合流为研究对象,从非机动车的物理运动宽度组成出发,通过构建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非机动车物理运动宽度的影响因素,对分类自变量进行组合筛选;建立了不同组合类型下的非机动车速度与运行摆幅、路侧安全净距线性模型,得到性别为女性、年龄为老年和车型为电动自行车为最不利组合的结论;根据非机动车道的85%位运营速度确定最不利组合下的非机动车物理运动宽度,进而确定非机动车道基本需求宽度;针对非机动车道宽度合理性验证的准确性问题,从稳定性角度提出了运用速度熵来验证基本需求宽度合理性的方法,并以多条非机动车道路段为例进行了实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隔离栏和划线下,非机动车单车道基本需求宽度分别为1.65、1.50 m;在绿化带、隔离栏和划线下,非机动车两车道基本需求宽度分别为2.90、2.80、2.65 m。在同一车道数和隔离方式下,车道宽度越宽,交通流速度熵越高;随着非机动车道宽度增加,以基本需求宽度为拐点,非机动车道的交通流速度熵变化幅度增大,稳定性更差。 相似文献
69.
台湾地区近年致力于交通安全改善之相关执行计划,企图透过教育、工程与执法之3E手段来降低交通事故数量与严重程度,然而思考如何将机动车分流落实到工程改善手段中亦是思考重点之一,而此分流措施必须奠基于有无采取机动车分流与机动车事故数量则是必须具备高度相关才有落实之可行性.因此,透过灰关联分析探讨台湾地区彰化市5条道路之基础设施与机动车事故的关联程度,其中路肩宽度与障碍物,以及机动车分流长度之灰关联度均为影响机动车事故的重要因素,因此考量是否有采行机动车分流措施则是与交通安全有绝对关系,未来则可依据事故类型加以评估是否落实机动车分流措施. 相似文献
70.
基于车辆纵横向动力学耦合模型, 研究了自动化公路系统车辆换道纵横向耦合控制。假定换道过程中车辆横向加速度满足梯形约束, 根据期望换道轨迹计算车辆换道时的期望横摆角和横摆角速度, 依靠车载传感器获得车辆横摆角速度信息。采用有限时间滑模趋近律, 设计了车辆换道纵横向耦合变结构控制规律。基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 对控制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 得到了系统渐进稳定的充分条件。仿真结果表明: 采用该控制规律, 车辆在纵向速度变化的情况下能够良好地跟踪期望换道轨迹, 跟踪误差小于0.06 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