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3篇
  免费   182篇
公路运输   673篇
综合类   425篇
水路运输   530篇
铁路运输   389篇
综合运输   3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71篇
  2013年   148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75篇
  2010年   147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139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陈斌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6):144-148,320
该文详细介绍了大芦线航道整治一期工程18标桥梁施工过程和施工技术。叙述了河道回填、基础施工、临时锁定柱、立柱、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及引桥段简支梁的施工工艺。其施工工艺对类似工程的施工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72.
席浩  李绪干  时坚  侯奇 《隧道建设》2014,34(7):679-684
为研究第三纪砂质黄土条件下的大断面隧道施工变形控制技术,以宝兰铁路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为依托,通过midas数值模拟软件对比分析不同仰拱封闭距离引起拱顶沉降实测数据,阐述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变形规律,以确定其合理的仰拱封闭距离为35 m;采用三台阶临时仰拱法,合理控制开挖步距:上台阶为0.6 m,中台阶和下台阶为1.2 m;辅以注浆小导管超前支护和锁脚锚杆加固等技术措施,达到了很好的变形控制效果,最大沉降控制为50~160 mm;通过分析不同隧道断面净空变形规律,总结第三纪砂质黄土地质条件下,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预留变形量可取120~160 mm。  相似文献   
973.
采用较为合理的方法对南通航段超大型船舶通过能力的几个指标进行了探讨,最后将理论值与实际值相比较,得出南通航段超大型船舶通过能力远未饱和,其发展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974.
整孔箱梁架桥机穿越隧道及隧道口架梁技术方案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运架梁机在穿越隧道运梁时 ,必须要使其整机在隧道的有效截面内有一定的运行空间。就隧道先期完工后 ,采用运架一体式架桥机吊梁穿越隧道 ,并进行隧道口 3 2m、90 0t预制混凝土箱梁的架设技术方案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975.
介绍广州港南沙港区一期工程中所应用的大型沉箱及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976.
王亮 《隧道建设》2020,40(Z1):382-388
引松供水工程4标段隧洞衬砌形式分为钢筋混凝土衬砌及压力钢管衬砌。钢管衬砌施工段距隧洞出口长度约为5.55 km,钢管衬砌直径为5.61 m,与隧洞内径最小间距仅为30 cm。为解决在狭小空间内大直径钢管运距长、定位精度低、支撑不牢固和拱顶填充不密实等技术难题,通过分析、总结影响压力钢管衬砌快速施工的因素及解决措施,对比研究多种施工方案,结合工程实践,提出并研制液压轨行式钢管运输台车,同时采用自密实混凝土及米字型支撑加固等一系列措施确保压力钢管满足快速衬砌施工的条件。经工程验证,该措施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难题,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而且减小了主线工期压力,为本工程的顺利通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77.
复杂地质条件下特大断面导流隧洞施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清江水布垭导流洞洞身穿越软硬相间的近乎水平层面的栖霞组岩层 ,地质构造复杂 ,洞身开挖跨度大。施工单位依据科学探索 ,安全、优质、快速地完成导流洞的开挖。详细介绍具体的施工过程。  相似文献   
978.
简要介绍海宁市文苑路立交桥工程概况 ,分析立交桥主跨设计的控制因素 ,描述主跨桥型选择的过程。简述大孔板梁的设计过程 ,针对大孔板梁铰缝设置的特点 ,说明相关理论及设计计算过程  相似文献   
979.
北京地铁 5号线崇 (文门 )—东 (单 )区间渡线大断面全段穿越明清密集民房区 ,为确定合适的超前预加固措施 ,有效控制沉降 ,分别对水平旋喷和大管棚方案进行计算和分析 ,并从工期和经济方面进行对比 ,为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80.
Finding the optimal location for sensors is a key problem in flow estimation. There are several location models that have been developed recently for vehicle identification (ID) sensors. However, these location models cannot be applied to large networks because there are many constraints and integer variables. Based on a property of the location problem for vehicle ID sensors, given the initial vehicle ID sensors that are pre-installed and fixed on the network,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solution that greatly reduces the size of this location problem. An applied example demonstrates that when 8% of the arcs from a real network that are randomly selected have a vehicle ID sensor, the reductions are as large as 97% for the number of remaining constraints in the location model and 84% for the adjusted diameter of the feasible region of target flow. Using these two indices as target functions, two greedy algorithms are presented for solving the vehicle ID sensor location problem. These two algorithms were applied to an example in Mashhad city with 2,526 arcs, 7,157 origin-destination pairs and 121,627 paths. Using these algorithms, installing vehicle ID sensors on 8% of the network arcs results in satisfaction of 99.82% of the constraints in the location model and 97.6% reduction in the adjusted maximum possible error index. This means that deploying a low number of vehicle ID sensors on a real large network, with these greedy algorithms, yields a high level of observa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