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0篇 |
免费 | 19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91篇 |
综合类 | 83篇 |
水路运输 | 96篇 |
铁路运输 | 82篇 |
综合运输 | 3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19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25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33篇 |
2011年 | 32篇 |
2010年 | 28篇 |
2009年 | 25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29篇 |
2006年 | 28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水翼叶顶间隙漩涡空化流动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空化数下水翼叶顶间隙区域漩涡空化流动的发展变化。试验在闭式空化水洞中进行,采用高速全流场显示技术对空化流场进行观测,并采用图像处理技术对试验结果进行处理,提出空化涡模型,阐述了涡空化的发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空化数的降低,叶顶间隙漩涡空化的发展主要经历如下三个阶段:(I)泄露涡内部空化初生阶段:在水翼中部附近产生游离状空化,向下游运动并迅速溃灭消失。(II)叶顶间隙内部附着空化发展阶段:涡空化逐渐发展并向水翼尾缘延伸,空化涡带呈螺旋状非轴对称旋转;叶顶位置压力面中部附近开始出现片状附着型空化,并体现出强烈的非定常特性。(III)射流剪切层内部空化形成阶段:涡空化延伸至水翼下游;叶顶附着空化充分发展,充满间隙并形成射流剪切层空化,和空化涡带共同形成三角状空化结构。 相似文献
262.
彭乐 《变流技术与电力牵引》2014,(2):14-17,22
针对二极管中点箝位(NPC)三电平逆变器低感设计要求,分析了逆变器主电路强迫换流模式,介绍了低感母排布置原理及三种低感母排布置方案,仿真比较分析了各布置方案的优缺点以获得降低寄生电感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263.
基于接触线的振动微分方程,得到弓网离线时放电电弧等效电路时变电阻和时变电感与动车组速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动车组牵引供电系统等效电路,建立动车组弓网离线放电电磁骚扰源模型.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得到不同傅里叶级数下弓网离线时动车组车体馈电端骚扰电压的仿真波形,并与实测结果对比.结果表明:取傅里叶级数大于4即可保证仿真的准确性,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弓网离线产生的骚扰电压呈周期性变化,动车组的速度越高,骚扰电压的变化周期越短,而放电频率和骚扰电压幅值越大,骚扰电压与动车组速度为指数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264.
为了及时发现直达特快旅客列车运行过程中空气弹簧泄漏,防止因此而导致的车辆运行失稳,设计了空气弹簧泄漏在线检测装置。该装置包括无线压力传感器模块、车载数据接收装置和PC机分析软件等3部分,无线压力传感模块置于25K(T)型客车空气弹簧尼龙摩擦座内,实时记录被测气囊压力值,能将保存的压力数据和传感器模块安装地点(车号、气囊编号等)、传感器状态、电池电压、时间等信息通过Zigbee无线网络传送给车载数据接收装置,从而实现空气弹簧压力检测和泄漏故障报警。 相似文献
265.
采用SMW桩作为地下明挖基坑的围结构形式时,施工过程中要密切重视桩体变形,同时从不同的角度控制桩体变形及渗漏水发生,从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66.
针对舰船电子集中冷却系统管网的泄漏故障对系统安全持续运行会造成危害的情况,提出一种应用压力敏感性分析法进行泄漏诊断的方法。采用FlowMaster建立一个电子集中冷却系统管网水力模型,并根据管网实测水力特性进行模型标定,利用该模型模拟管网正常运行及泄漏条件下的运行参数,获得不同泄漏故障方案下的相关性系数表,获取管网不同泄漏故障方案的敏感性矩阵,并采用相关性函数法对实测余差向量与敏感性矩阵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故障分析相关性系数表。研究表明:相关性系数值越大时,对应的泄漏故障方案泄漏点出现泄漏的可能性越大。利用所建立的模型和诊断方法进行了泄漏诊断分析,诊断结果与管网实际泄漏点吻合。 相似文献
267.
268.
269.
270.
In this paper, a modified genetic local search algorithm (MGLSA) is proposed. The proposed algorithm is resulted from employing the simulated annealing technique to regulate the variance of the Gaussian mutation of the genetic local search algorithm (GLSA). Then, an MGLSA-based inverse algorithm is proposed for magnetic flux leakage (MFL) signal inversion of corrosive flaws, in which the MGLSA is used to solve the optimization problem in the MFL inverse problem.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MGLSA-based inverse algorithm is more robust than GLSA-based inverse algorithm in the presence of noise in the measured MFL signal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