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5篇
  免费   152篇
公路运输   777篇
综合类   880篇
水路运输   548篇
铁路运输   464篇
综合运输   12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204篇
  2013年   161篇
  2012年   254篇
  2011年   240篇
  2010年   187篇
  2009年   163篇
  2008年   161篇
  2007年   195篇
  2006年   199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9 毫秒
561.
The distribution of brake forces between front and rear axles of a vehicle is typically specified such that the same level of brake force coefficient is imposed at both front and rear wheels. This condition is known as ‘ideal’ distribution and it is required to deliver the maximum vehicle deceleration and minimum braking distance. For subcritical braking conditions, the deceleration demand may be delivered by different distributions between front and rear braking forces. In this research we show how to obtain the optimal distribution which minimises the pitch angle of a vehicle and hence enhances driver subjective feel during braking. A vehicle model including suspension geometry features is adopted. The problem of the minimum pitch brake distribution for a varying deceleration level demand is solved by means of a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MPC) technique. To address the problem of the undesirable pitch rebound caused by a full-stop of the vehicle, a second controller is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independently from the braking distribution in use. An extended Kalman filter is designed for state estimation and implemented in a high fidelity environment together with the MPC strategy. The proposed solution is compared with the reference ‘ideal’ distribution as well as another previous feed-forward solution.  相似文献   
562.
为分析和解释气流组织对净化站污染处理效果的影响,以常见的旁通式净化站为例,基于FLUENT软件建立包含主隧道和旁通净化风道的数值模型,分析不同来流压力下主隧道和旁通风道的流动规律以及净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旁通风道风量只取决于设备阻力以及风机性能,与主隧道环境无关;当来流风量小于净化风量时主隧道将发生净流量回流的现象,导致两旁净化风道的负荷不同;当净化风量比为100%时,净化站对污染物的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63.
为解决钢轨波磨人工检测费时费力及惯性法检测精度较低的问题,综合利用三维结构光技术、弦测法和密度聚类算法进行波磨检测。首先获取钢轨点云,通过纵向平面遍历轨头点云得到钢轨的纵向截面簇,其次利用弦测法计算相应纵向截面的谷深和波长。最后利用钢轨发生波磨时产生的接触斑,对遍历计算的谷深和波长分别进行密度聚类,将相同或相似接触斑的波磨信息聚类成簇,对聚类后各簇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相应钢轨的波磨信息。本方法结合三维结构光数据量大、弦测法计算直接明确的优点,通过密度聚类将不同深度、大小的波磨接触斑进行区别,有效地将钢轨波磨不同谷深及波长成分进行分类计算。实验室样件试验及现场试验表明,本方法能够实现对钢轨波磨的精确检测。  相似文献   
564.
地铁末端周边区域通勤客流分布和出行方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出地铁末端相邻站的概念,并对北京地铁5号线末端相邻站所在的天通苑地区早高峰通勤客流进行研究。通过初期和稳定期客流的空间分布和方式选择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地铁末端相邻站在直接服务区和辐射区都诱增了大量的客流,并且人们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在逐步提高。结果表明,这对于更好地加强末端相邻站的接运和集散方式组织研究、协调早高峰进城客流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65.
通过对限额发料中额的组成、确定依据、数量的研究分析,明确了限额中的"额",并对"额"的数量进行准确计算是将限额发料真正落到实处的关键;分析了其对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66.
通过对104分配阀运用中意外紧急的现状分析,提出了紧急阀安定性的改进方案,并介绍了相关的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567.
文章对地铁车辆不同照明系统特点、能耗、全寿命周期进行了对比分析,并通过在广州地铁一号线车辆上的试验验证,得出LED灯具在能耗、照度、全寿命周期等方面的应用优势,同时对LED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68.
毕忠伟  张明  金峰  丁德馨 《铁道学报》2011,33(2):96-100
针对岩体力学参数Bayes统计推断时存在的多源验前信息问题,将验前信息分为数值模拟信息、相似材料信息、专家意见和历史信息四类。对验前信息属同一总体或不同总体的情况进行均值和方差估计的推导;在试验样本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对验前信息的最优数据量进行探讨,得出试验样本为6的情况下,仿真验前信息量在46~150之间最好,建议取50。用实例进行验前信息的加权融合计算,结果表明加权信息融合技术为Bayes推断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569.
针对我国铁路桥梁中应用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根据推出试验结果,采用最小二乘非线性拟合得到C 50混凝土中13和22栓钉的荷载—滑移关系式。通过群钉组合结构极限承载力试验,并结合所提出的群钉组合结构有限元模拟方法,研究钉群平均极限承载力的折减、钉群受力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群钉组合结构中,钉群平均极限承载力较单钉极限承载力有较大程度的折减,最多达到18%;钉群受力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由上到下呈马鞍形分布,随着荷载的增加,栓钉受力发生重分布,接近极限荷载时,各栓钉受力基本均匀。栓钉刚度、加载方式等都是钉群受力不均匀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栓钉刚度越大,钉群平均承载力折减越多。加载方式对群钉组合结构极限承载力基本没有影响,但在荷载较小时对钉群受力不均匀程度的影响较大,而随着荷载的增加,其影响逐渐减小。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所提出的群钉组合结构有限元模拟方法正确、可行。  相似文献   
570.
以具有代表性的某站二路(三相)电源同时断电无法正常切换的设备故障为例,对目前铁路信号供电配合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对于产生二路(三相)电源相位差过大或不稳定的原因、铁路信号电源屏二路电源切换电路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铁路信号低压配电系统中各级各类保护之间的选择性配合,包括常用的熔断器、断路器组成的上下级间的配合原则及整定计算都有明确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