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8篇
  免费   39篇
公路运输   158篇
综合类   303篇
水路运输   136篇
铁路运输   121篇
综合运输   9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91.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case study on planning the locations of public electric vehicle (EV) charging stations in Beijing, China. Our objectives are to incorporate the local constraints of supply and demand on public EV charging stations into facility location models and to compare the optimal locations from three different location models. On the supply side, we analyse the institutional and spatial constraints in public charg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to select the potential sites. On the demand side, interviews with stakeholders are conducted and the ranking-type Delphi method is used when estimating the EV demand with aggregate data from municipal statistical yearbooks and the national census. With the estimated EV demand, we compare three classic facility location models – the set covering model, the maximal covering location model, and the p-median model – and we aim to provide policy-makers with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se traditional models for locating EV charging facilities.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p-median solutions are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other two models in the sense that the charging stations are closer to the communities with higher EV demand, and, therefore, the majority of EV users have more convenient access to the charging facilities. From the experiments of comparing only the p-median and the maximal covering location model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1) the p-median model outperforms the maximal covering location model in terms of satisfying the other’s objective, and (2) when the number of charging stations to be built is large, or when minor change is required, the solutions to both models are more stable as p increases.  相似文献   
192.
针对盐泰锡常宜铁路越江问题,分析区域沿江城市规划、区域过江通道、水文、地质特征与河势,提出长江桥位线路方案。最后,通过长江特大桥建桥条件及引入泰锡常地区条件等全面系统分析,选出江阴铁路大桥方案为合理方案。  相似文献   
193.
城市快速通道跨越铁路大型编组站桥梁方案比选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郑州市农业路快速通道工程上跨郑州北铁路编组站30余股道线及京广铁路,同时桥下既有道路下穿郑州北编组站。桥址处密布框架桥、公路桥,桥梁建设的可行性墩位少,施工方案影响桥梁方案。研究并选择合理的桥梁方案对本工程十分必要。通过对桥址处多个可行性墩位的研究,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案和孔跨布置方案,进而确定4个桥梁方案,再从铁路安全、技术、工期、经济等方面对桥梁方案进行详细的分析比较,推荐合理的桥梁方案。比选结果表明:(126+200+126)m双塔斜拉桥为推荐桥梁方案,该桥梁方案的研究过程及方法可为同类型涉铁工程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4.
新桃园—劳动南路段地处西安城市核心区,建筑物密集、交通繁忙,很大程度限制了地铁5号线走行自由度。从方案概况、线路技术条件、客流吸引条件、与周边环境的适应性及工程实施条件等方面对4个线站位比选方案进行比选,推荐沿桃园路方案。从站位研究和换乘方案分析得出5、8号线在新桃园站采用L形换乘,8号线车站设置在5号线东侧方案是合理可行的。比选结论及建议可以对功能日渐强大的城市核心区线站位选择提供借鉴意义。总结在城市核心区地铁线站位研究过程中应力求做到的层面,以确保最终推荐的工程方案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95.
三体船侧体布局及型线优化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层次优化,首先以总阻力最小为优化目标对某三体船侧体横向和纵向的相对位置进行了优化研究,得到阻力性能最优的三体船侧体布局方案;然后基于侧体最优布局,进行型线优化,最终完成三体船的侧体布局和型线的序列优化。结果表明,所采用的三体船侧体布局及型线优化方法具有可行性,可为三体船船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6.
沙埕湾跨海大桥为宁波至东莞高速公路福建省沙埕湾跨海公路通道的控制性工程。在建设条件适应性、工程经济技术、与路网合理衔接及服务功能的实现、运营管理及费用等方面,对跨海公路通道桥隧方案、桥位和桥型方案进行了详细的比选论证,最终选定在竹澳-青屿-阮家渡建设大桥跨越海湾,并确定主桥采用主跨550m双塔混合梁斜拉桥、引桥采用50m等截面连续箱梁作为大桥的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197.
应急资源布局问题是高速公路应急管理的关键。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提出一种优化高速公路网中应急设施点布局方法。首先,通过分析高速公路网中应急需求的布局特点,依据事故发生概率、事故影响范围和路段平均车流量确定在某个交通事故情形下需求点的应急需求。然后,基于需求分析建立应急设施点选址模型。通过救援时间限制确定设施点的覆盖条件,选择救援时间短、物资供给能力强的待选点建立设施点。最后,采用基于拉格朗日松弛的启发式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通过计算实例验证,该布局方法针对高速公路网的应急需求,保障了应急事件救援时间,为高速应急设施点布局提供了新思路,可适用性强。  相似文献   
198.
针对现有车牌定位算法在复杂背景和不同光照条件下很难快速、准确地定位汽车牌照位置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纹理分析和投影法的车牌定位方法。该方法利用车牌区域字符丰富的纹理特征和投影统计规律对车牌位置进行粗、精两次定位。实验表明在不同光照、不同车型和不同背景条件下,该方法定位速度快、准确率高,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9.
结合地质情况,针对榕江停车区的选址提出了3种方案,并从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实施可能的角度进行了论证,给出推荐意见。强调对于山区复杂地形的停车区选址宜采取灵活的思路,顺势而为。  相似文献   
200.
基于车致振动响应的铁路桥梁损伤位置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识别列车荷载引起的桥梁结构损伤,基于车致振动的加速度响应,提出了一种损伤位置识别方法.该方法通过结构易损性分析,确定结构易损的部位,并根据易损部位的损伤状态,从列车行驶的时间区域中选择若干子区域;然后,假设在每一个子区域内特定易损部位的损伤状态保持不变,将损伤位置识别分为2个层次进行,每一层次均以加速度时程数据构建损伤指标,从多个角度优化样本库,并采用支持向量机作为分类工具,建立损伤位置识别模型.对一连续梁的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能够考虑结构状态与列车荷载的相关性,在损伤最易出现的时间子区域内,对易损部位进行损伤识别,可获得较好的损伤位置识别结果;且在低水平噪声干扰下,识别结果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