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99篇
  免费   233篇
公路运输   3281篇
综合类   3575篇
水路运输   102篇
铁路运输   53篇
综合运输   221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126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567篇
  2013年   484篇
  2012年   675篇
  2011年   784篇
  2010年   649篇
  2009年   562篇
  2008年   658篇
  2007年   740篇
  2006年   630篇
  2005年   379篇
  2004年   195篇
  2003年   138篇
  2002年   141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通过SEBS和SBS的对比试验评价SEBS改性剂的改性效果。根据高、低温稳定性试验及水稳定性试验结果分析可知,SEBS改性沥青混合料具有较优的试验性能。SE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车辙动稳定度平均为5 837次/mm,与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相比其真空饱水残留稳定度MS’及低温弯曲应变能密度分别提高5%和7%,这表明SEBS改性沥青混合料具有较好的抵抗车辙、水损害、低温开裂的能力,其路用性能更优。  相似文献   
972.
通过密级配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过程,从优化矿料级配、改善矿质集料的路用性能、合理选用配合比设计指标、选用稠度较低的沥青、对沥青和沥青混合料进行改性等方面总结了提高高温稳定性(车辙动稳定度)的方法,结合试验实践指出了设计过程中提高高温稳定性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973.
SBS改性沥青及改性乳化沥青的加工生产工艺决定了生产成品的质量和作业效率。对集改性沥青和改性乳化沥青生产于一机的JKG R型改性乳化沥青机组的基本结构、工艺流程和技术性能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74.
就地热再生技术可以节约大量的沥青、碎石等原材料,同时有利于环保。对道路进行维修时,开放交通快,对交通影响小。通过实际工程的施工,更充分的论证了就地热再生技术在高速公路改性沥青路面的养护维修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75.
沥青路面弯沉温度修正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落锤式弯沉仪(FWD)在道路检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相应的弯沉温度修正关系尚未建立.为此在某试验路段进行周期1 a的路面弯沉盆数据采集及相应沥青结构层温度监测,建立了基于FWD的沥青路面弯沉温度修正关系,并利用等效层理论及Bossinesq弯沉方程将其扩展到任意沥青厚度下的温度修正公式.通过与美国及我国依据梁式弯沉仪建立的温度修正公式比较发现,3种修正关系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976.
道路养护新技术——微表处及其施工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表处技术在国外广泛应用于公路路面的预防性养护中,近年来,我国一些高速公路中也开始应用微表处技术。文中就微表处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等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977.
文中通过韶关市曲江至南雄高速公路的工程实例,根据项目具体特点及气候等自然条件,结合沥青砼路面高温稳定性和水稳性等要求,进行路面设计时对路面面层结构设计方案作了深入的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978.
纤维碎石封层技术是公路养护的一项新技术,其施工便捷、造价低廉,适合于低、中等交通量沥青路面的预防性养护。结合沈苏线纤维碎石封层施工情况,对该技术的应用进行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979.
沥青路面再生的关键技术是对老化沥青的再生。从沥青的微观化学结构入手,分析了胶体结构理论中各组成成分对沥青性能的影响,并剖析了沥青的老化机理,从而提出了再生剂性能的技术要求,在分析了再生剂应有的组成成分的基础上试配了RT-A型再生剂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发现其再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80.
连续配筋混凝土刚柔复合式沥青路面是一种新型复合式路面结构,具有强度高、整体性强等优点,但由于沥青与混凝土层间变形协调性能差,易发生剪切破坏。基于弹性层状体系理论,采用BISAR3.0程序计算了连续配筋混凝土刚柔复合式路面层间最大剪应力,研究分析了温度、结构层厚度、表面摩擦系数、轮载等主要影响因素对层间最大剪应力的影响,揭示了层间最大剪应力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层间最大剪应力随着温度、表面摩擦系数、轮载增加而增加,且变化幅度明显;随着结构层厚度的增加而减小,趋于非线性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