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30篇 |
免费 | 73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262篇 |
综合类 | 259篇 |
水路运输 | 212篇 |
铁路运输 | 152篇 |
综合运输 | 1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23篇 |
2020年 | 39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23篇 |
2015年 | 34篇 |
2014年 | 60篇 |
2013年 | 57篇 |
2012年 | 71篇 |
2011年 | 90篇 |
2010年 | 51篇 |
2009年 | 55篇 |
2008年 | 48篇 |
2007年 | 65篇 |
2006年 | 68篇 |
2005年 | 41篇 |
2004年 | 22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两万吨组合列车制动特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魏伟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7,7(6):12-16
为了减小重载列车纵向冲动, 提高列车制动特性的同步性, 利用基于空气流动理论的空气制动仿真系统, 计算了列车制动系统的制动管路和各缸室的瞬态气体状态, 获得制动系统动态特性, 预测了两万吨组合列车的紧急制动与常用制动特性, 分析了制动波的传递特性。计算结果表明: 两组合列车可以缩小最大制动时间差50%, 如果在两组合列车尾部配置机车, 最大制动时间差可以缩小75%, 四组合列车最大制动时间差可以缩小75%;紧急制动波速等速前后传递, 常用制动时向前传递的制动波波速要比向后传递的制动波波速小。可见, 组合列车是一种改善列车制动同步性的理想方式。 相似文献
32.
为了更好地维护校园交通安全,基于减速带减速原理,针对校园环境对校内减速带的优化
设计进行研究。选取南京林业大学校园内翠竹路为实验路段,使用雷达测速仪测得通过该路段减
速带的具体速度值,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得知实验减速带的控速效果未能达到最优。
为了提高校园内减速带的控速效果,构建了车辆通过减速带时的车轮轴心运动轨迹方程模型,借
助MATLAB软件仿真,以纵向加速度为评价指标,进行了圆弧减速带在不同宽度和高度条件下
的振动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车速条件下,不同尺寸的减速带产生的纵向加速度与高度成正
比,与宽度成反比;适合校园内安装的减速带最优尺寸为高50mm、宽350mm。 相似文献
33.
34.
公路隧道通风设计是隧道总体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合适的通风方案设计应综合考虑到通风效果、施工难度、设备投入、运营成本等因素。应用静电除尘设备与交通管制相结合的通风方式,可以大幅度削减隧道建设成本,并以工程实例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这种方法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5.
37.
泵送混凝土早期裂缝产生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施工角度对泵送混凝土早期裂缝的产生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 ,对综合预防和控制混凝土早期裂缝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8.
39.
隧道工程中,纵向连接筋多为焊接或者插入式连接,但纵向连接筋对隧道支护性能影响尚不明确,没有相关试验分析。基于此问题,按照初支二衬联拱隧道新型支护体系,设计采用不同纵向连接筋形式初期支护构件,采用MTS大型拟动力加载系统进行室内加载试验,对采用纵向连接筋构件的力学特性进行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纵向连接筋在初期支护中稳定型钢、参与结构受力,加强隧道支护承载能力及抗变形能力,提升隧道整体性、稳定性;(2)纵向连接筋插入式连接在提升构件承载力及抗变形能力要优于焊接连接,该影响主要体现在加载后期;(3)该试验对比了几种不同纵向连接筋构件受力及变形情况,根据试验结果可确定纵向连接筋最优设置形式,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0.
研究目的:现有监测手段难以高效经济地测量高速铁路全线简支梁的徐变上拱量,但可以通过分析轨道动态检测数据实现有效识别。因此,本文选取我国某高速铁路长达7年的检测数据,结合小波分解、极值点搜寻和概率分布拟合,对每一跨简支梁的高低波形进行识别,然后通过波形关键点识别简支梁徐变上拱量,并研究其发展规律。研究结论:(1)波形识别算法对24 m梁和32 m梁的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4.3%和96.4%;(2)简支梁徐变上拱与混凝土徐变的发展规律相近,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了上拱量发展曲线;(3)在线路开通运营6年后,24 m梁上拱量的中位数在1.5~2.0 mm之间,32 m梁上拱量的中位数在2.0~2.6 mm之间,简支梁徐变上拱的发展趋于平缓,未来的发展空间有限;(4)本研究成果对掌握高铁桥梁变形状态和指导线路养护维修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