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7篇
  免费   23篇
公路运输   126篇
综合类   124篇
水路运输   329篇
铁路运输   78篇
综合运输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61.
为了满足月球车自主导航的需要,提出了1种基于双目立体视觉的月球车三维定位算法。建立了基于双目立体视觉的月球车三维定位系统框架图,并对框架中主要模块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图像预处理、特征点提取、特征点的立体匹配、三维重建和特征点的跟踪匹配算法等图像处理环节,以获得月球车运动前后相匹配的环境特征点,并提出了1种鲁棒的月球车位姿变化估计算法。通过实际场地试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2.
针对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发展现状及优缺点,分析了当前舰艇编队防御超音速反舰导弹面临的难题,提出了提高舰艇编队防御超音速反舰导弹问题相关措施,给出了舰艇编队防御超音速反舰导弹问题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3.
针对未来海战场电磁环境日益复杂的现状,通过分析复杂电磁环境对反舰导弹作战使用的影响,综合当前电子干扰的典型技术及手段,研究了反舰导弹应对电子干扰的措施,为指导复杂电磁环境下反舰导弹的运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4.
构建了与导弹联合火力打击特点相适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基本DEA模型-C^2R模型进行了改进,建立了有界DEA模型,通过一个实例对导弹部队火力指挥决策有效性进行了评估,得到了评估结果,最后对结果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5.
针对反舰导弹突破近程舰炮武器系统防御阵地的战场需求,研究近程舰炮武器系统的开火时机和命中概率数学模型,分析其对反舰导弹产生有效可靠的毁伤时的射击持续时间,计算反舰导弹的突防概率.通过仿真,定量分析了超音速反舰导弹在中末段实施蛇行机动和跃升俯冲攻击时对近程舰炮武器系统的突防概率,为导弹突防和舰艇近程防御方面的作战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6.
远程精确打击是反舰导弹攻击的必然趋势和高技术战场的主要特点。导弹攻击是打击敌水面舰船的主要手段,如何充分发挥反舰导弹的作战效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就成为战前制定作战方案以及实施作战指挥时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而火力分配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7.
石钧 《中国海事》2012,(8):28-30
文中以《海事行政强制实施程序暂行规定》集中列举的17种传统行政强制措施为例,对传统海事行政强制措施的分类和存在问题加以分析,并以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对《行政强制法》视角下海事行政强制措施的范围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8.
阐述长沙综合枢纽二期围堰截流方案,针对截流设计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方案,并采用1∶100定床物理模型,研究水流对截流戗堤的冲刷、水下抛石料的冲距及戗堤的稳定边坡坡度。试验表明,应选择合适的龙口位置及宽度,以减少对戗堤的冲刷;另外,通过水下抛石试验,得到不同粒径块石的冲距及戗堤稳定坡度,为施工组织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上结论已运用于长沙综合枢纽二期施工围堰截流的实际施工中,并保证了截流工程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69.
在分析舰空导弹战斗部破片飞散特性的基础上,以运动去耦为前提假设,建立了破片飞散运动规律解析模型。以某型全预制球形破片战斗部为代表,利用所建模型进行了实例计算和结果分析,确定了该战斗部在不同爆炸高度下破片纵向和侧向的最大飞散距离以及相对应的破片初速方向角。研究结果为舰空导弹战斗部破片飞散区域的确定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70.
编队飞行是实现民航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前机尾涡危险区域分析的基础上,科学确定后机最优位置是编队飞行的关键。首先,以随机两阶段尾涡消散模型为基础,利用Hallock-Burnham涡模型和诱导滚转力矩系数模型分析后机诱导滚转力矩系数的演变规律。然后,基于设定的安全阈值,给出前机尾涡危险区域,并考虑飞行高度、速度和风对危险区域的影响。最后,基于后机不同位置处的燃油流量减少率,得出编队飞行中后机最优位置。研究结果表明:后机诱导滚转力矩系数随着前、后机之间横向距离的增加,呈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随纵向距离的增加,呈先缓慢减小后快速减小的趋势;高度越高、速度越小,诱导滚转力矩系数的峰值越高。飞行高度越高、速度越小,前机初始尾涡的危险区域越大;随着纵向距离的增加,危险区域不断减小,并随涡核的下沉不断下降。侧风使危险区域发生偏离,侧风越大,偏离程度越大。顺风会增加危险区域的纵向距离,顶风则与之相反。两架B737-800飞机在12000 m高度以0.78马赫数进行编队飞行时,前、后机纵向距离3000m处,无风情况下后机最优位置为横向距离30 m 或-30 m、垂直距离29 m,此时燃油流量减少率为7.01%。相较于无风,左侧风20 m·s -1 下,燃油流量减少率和垂直距离不变,横向距离增加;顺风20 m·s -1 下,燃油流量减少率增加,横向距离不变,垂直距离减少;顶风20 m·s -1 下,燃油流量减少率减小,横向距离不变,垂直距离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