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4篇
  免费   19篇
公路运输   205篇
综合类   292篇
水路运输   34篇
铁路运输   21篇
综合运输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01.
基于大量的室内外试验和理论分析,有关半刚性基层收缩裂缝的影响因素、级配组成和防治措施的深入研究表明,在级配组成方面采用骨架密实结构作为沥青路面基层可以大大减少路面裂缝.同时为减少半刚性基层收缩裂缝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202.
针对含钙质粉砂岩高强度和层理分布显著的特点,提出了可有效降低其片状含量的加工工艺。通过对含钙质粉砂岩高片状含量矿料的配合比进行设计,提出了采用棱角性较差细集料或砂替换的措施改善混合料的施工和易性,较好地满足了设计要求。结合试验路施工,提出了针对高片状含量的含钙质粉砂岩的施工技术,达到了规范对路面压实度、现场空隙率和路面渗水系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3.
通过高性能混凝土在京津城际轨道工程中的应用,介绍了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配制、施工与检测过程,可为高性能混凝土在客运专线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4.
结合京沪高速公路临沂段路面大修工程,介绍了大粒径柔性基层技术。通过室内、现场试验及试验路段的铺筑,阐述了大粒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以及混合料的制备、摊铺、压实,证明了大粒径沥青混合料,提高了路面的承载和抗变形能力,在高等级公路大修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5.
针对雾封层技术降低了沥青路面构造深度所带来的抗滑不足问题,开展了超薄封层在高速公路预防性养护中的应用研究。首先针对超薄封层原材料的相关技术要求开展相关试验,在此基础上,进行配合比设计。依托GH高速公路预防性养护工程项目进行实体工程验证,并对超薄封层路段使用性能进行跟踪观测,结果表明:超薄封层材料可快速恢复路表功能,并具有良好的抗滑性能与抗渗水性能。  相似文献   
206.
湖北省沪蓉西高速公路支井河特大桥为钢管砼拱桥高强微膨胀C50钢管混凝土的性能及可施工性对钢管混凝土拱桥的施工质量至关重要。为保证山区复杂地形条件下大直径钢管泵送顶升高强微膨胀混凝土的的性能及可施工性,对其配合比设计、性能试验方法和分析、微膨胀混凝土膨胀性能及水化放热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7.
喷射混凝土作为围岩开挖后的主要支护构件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但在实际施工中时常发生喷射量不足、喷射回弹量大、喷射厚度不均匀、喷射配合比不合适等现象,不但造成原材料浪费,而且使喷射混凝土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结合工程实践,分析通了隧道工程喷射混凝土施工中易出现的问题,介绍隧道普通喷射混凝土施工技术,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8.
根据工程所处施工环境情况和水下混凝土的特点,介绍了C45桩基水下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并对配合比设计特点和施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阐述。C45桩基混凝土由于配制强度高,掺合料掺量大,混凝土和易性要求高,增加了配合比试配的难度。试验室在配合比选定时进行了大量的试配工作,给出了C45桩基水下混凝土配合比参数建议值,并在施工中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对其他类似工程高标号桩基混凝土的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9.
从加快混凝土的凝结时间、一次喷射厚度、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围岩的粘结强度等出发,运用多种试验方法并对施工工艺进行对比,采用水涨式锚杆及涨壳式锚杆外加钢筋网喷射纳米钢纤维混凝土施工工艺,为度过岩爆区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10.
通过骨料粒径、引气剂等材料对高强混凝土的性能影响分析,骨料粒径、减缩剂对高强混凝土路面板开裂性能影响以及混凝土强度、骨料粒径对混凝土断裂能的影响的分析提出了温差大、低湿度和高负荷环境下的混凝土路面板配合比设计理念。该研究成果是作者与清华大学联合携手通过近两年的室内实验与现场试验路的实践所研究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